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四两拨千斤在太极拳中如何施展

老话常说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的特点中也有此说法。小编今天就带您看看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是如何的发挥?太极拳教程中是否有此详细描述,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好好学习一下吧。

小议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的主要爆发力集中在丹田,因此,做到四两拨千斤丹田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论》中的一句拳经术语,也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都非常熟悉的。然而,若要在攻防实战中巧妙地运用这一以小力胜大力的方法却非易事,不但要明白其基本的力学原理。还要有一定听劲,才能用好。

现以单推手为例,试说明这一拳经的用法。甲乙均以右弓步相对,甲右掌朝乙胸部推按过去,乙弓腿并出右臂相迎,这时双方力量的交点设为F1,甲方明显主动,乙方被动。

在推手实战中,力的运用很重要,要想将对方制止,就的先找到其弱点。

甲继续进攻,双方力量的交点过渡到F2点,这时双方势均力敌。甲继续进攻,乙右转身,把甲的劲力逐渐引到点F3,同时把原来手背上的绷劲着力点转化到手掌上来。

这时,甲方的重心已失,因为从力学上讲,甲手掌上的力点(上底)已经越过(大于)脚步(下底),也就是甲的重心从开始时的正三角形渐变为倒三角形。此时乙只要稍微一带,就会形成二人的劲相加的局面,甲就会因失重而跌倒。

而乙从接劲之初,绷、听、化、带整个过程并不费多少劲,主要是顺甲之势,借甲之力,这大概就是简单的“四两拨千斤”过程。

外力、内力与重量的分别

太极拳力分为外力和内力,这两者力各有其用处,将两者力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爆发力,详细请看一下。

第一种外力很好理解,就是肌肉的力量!这种力量很容易练,肌肉是人体能够控制的一种东西,只要肯吃辛苦,不论是练外家拳,还是练举重,或者做健身都能练出来,这种力比较简单,不被练太极拳的人所看重。

第二种是内力,就是筋的力,筋也是人体可以控制的一种东西,练到这一层的人就不同了。

1、筋是在人身体"内"的,使用时外人看不到,出其不意,难以防范;

2、肌肉放松了,皮肤的敏感度好很多,因此听劲也不错了,别人用力他可以很早发现;

3、筋力比肌肉的力要细腻,转动时也可以将沾黏连随做得不错看起来和对方合成一体;

4、筋松后,推手时手臂又可以突然地伸长一些,明显地比仅用肌肉的人力量更大却又不易被发现。

有人就认为内力比外力高很多。就是筋的力,又称作"劲" ,(劲就是筋的变词)能用筋的力自然已高出肌肉的力许多,尤甚是在推手上,于是大家就将此看成是太极拳练习的高目标,可惜的是,太极拳不是练力的,无论外力还是内力!

太极拳用的是重量,是由骨头带出来的,骨是人体不可控制的东西,只能制造条件让它流动,好像水,如要将它引过来,只能去挖一条沟, 像骨一样,不用力。

如没东西阻挡,它就会掉下来而下跌下沉的重量又可和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弹性),因此要上升也可以不必用"力" (我们见过很多固体东西这种现象,如皮球、秋千都有些相似,你能拿到骨的重量并以此来练拳,练出来的才是太极拳要练的东西!

当练习者达到一种不用外力也不用内力的情况时,这时可以说你的技能已经达到一种高深的状态了。

力的源来是骨,而劲是由于筋

这种观点说明了力与劲在本质上的差别,现在太极拳界或武术界不少人在用这种观点指导套路与推手实践。力发于骨,这是举重运动员成功负重读秒等待时的显著体现,表现为骨的支撑力。

举重运动员拎起、上翻、上举杠铃的过程,则体现了“劲发于筋”(支撑力仍在)。太极对抗运、动的劲力,必然是“力发于骨,劲发于筋”:

根据理论力学,三连杆结构是静定结构,是稳定结构,能大承受重量。举重时运动员双臂与双手间的杠铃杆,构成稳定的三连杆结构。

太极拳“力发于骨”

太极拳“力发于骨”,要求发力到骨,不能掀掌拔根,不能飘浮,要使骨大限度承受外力,这与力学的稳定理论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太极拳宗师们的实践要求的科学性。

肌肉伸缩能产生肌力,但是肌肉长时间、高强度受力的能力弱于骨,“不用力而用意”可以让肌肉以逸待劳,直至发力瞬间以意念催动肌肉伸缩而发出劲力。

南京民间太极拳高手吴老师认为:“力发于骨,劲发于肌群。力只有在筋、骨、肌群协调作用下,才能显示出极限机能。”当然,筋、骨、肌单独也能显示力,但这些力在技击中没有威慑作用。

譬如弹弓,弓把是骨,橡皮筋是肌群,用来控制弓把方位的手可以认办是筋,上述要素必须合理配合,才能发力将弹丸射向目标。

现代人体运动学说明,人体的劲力是人体运动不同组成部分,包括筋、骨、肌群相互配合运动而产生的,按其作用对象不同,有内力、外力之分。一个人不同的运动组成部分合成叠加于他人他物的力,正是太极拳里理解的“劲力”。

在太极拳的对抗运动中,对于劲力的作用,自身和对手是力的表现。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