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太极拳
陈氏小架太极拳保留了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隐秘和保守的无圈练习方法,在技击上,挨身就打,接手就发,没有粘黏连随那么多中间环节,实现了真正的化打合一,这大大不同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
一般的太极拳练习都是从大圈开始练习,慢慢练习中圈,在逐渐过渡到小圈,随着圈越来越小,逐步达到无圈的地步,而陈氏小架太极拳则是直接从无圈开始练习。
无圈练习方法顺应了人体的自然弯曲,通过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和泛臀开裆,使脊柱的生理弯曲更合乎自然而没有改变这种先天弯曲,从而强化了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掌握身法要领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身法要领的含义,但许多人不得明师讲解,对身法要领还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连其一都不知道,这是当今太极拳领域急需明师的根本原因。
例如含胸拔背,什么是含胸?含胸含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拔背应该怎么拔?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含胸就是含在以膻中穴为中心的周围辐射区域的部位,结果将身体练得气喘胸闷,肺功能急剧下降;例如沉肩坠肘,沉肩怎么沉?
沉在哪个部位?坠肘应该怎么坠?为什么不是沉肘?有些人认为沉肩就是沉肩关节,用后天拙力刻意往下压肩关节,结果练起拳来要么神经紧张,要么周身肌肉僵硬。
练太极拳讲三修,即修身、修气、修神,掌握身法要领其实就是修身的方法,也是正确练习太极拳的第一步。将身体修正到适合练太极拳的状态。
即将身弓(从大椎到尾骨)、手臂两张弓(从手梢到肩根)、足腿两张弓(从足指到胯根)练成一张大弓,就可以做到一身具备五弓,以腰脊(命门)为弓把,作为回收内劲、发放内劲的枢纽,才能符合“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的道理,这是太极身法的完美体现。
缺少明师的讲解和正确的练习方式,很难将身法要领练到身上去,这种情况下,入门太极拳根本无从谈起。因此,要想达到以柔克刚、强身健体的目的,明师引领和掌握身法要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仙风道骨在于气质、气质在于养气
有了明师引领入门和正确掌握身法要领后,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不再局限于生理上的健康,可以晋升到精神状态健康的层次上。
所以,太极拳的练习有着它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就可以侧重练习修气阶段,其实,在掌握身法要领过程中,已经在修气了,只是侧重点不在修气罢了。
一身具备五弓后,身体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内气,适当的调节后,内气的气机在身体内部运行通畅,逐步凝聚为内劲,但这个时候仍然需要明师的指导。
拳谱上讲:“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通过中正完整的身法,将全身之气集中于丹田,即气沉丹田,然后通过丹田内转,可周身循环内气,气顺则色和,时间稍长就可以改变气质。
有了良好的气质就有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仙风道骨的味道逐渐在身上得以体现。
四、心境神明可以使心态淡泊
气沉丹田后,丹田可以内转后,太极拳的层次就逐步进入了“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的境地。内气聚集充足,可以学会敛气,即丹田开始积蓄能量,逐渐打通督脉,现出元神。
南怀瑾先生称之为“由生机以灵机”,接着就可以做到敛气入骨,内气强劲,洗刷骨髓,汗毛直竖,也就是达到了佛家讲的洗髓、道家讲的伐毛境界。
在洗髓伐毛阶段,内气冲洗神经,可以梳理由于人们日常忙乱而引起的神经紊乱,提高神经敏高度,改善精神意识上的反应迟钝,也就是太极拳专业术语所说的神明阶段。
因此,要想真正练好太极拳,必须学会以神驭气,用大脑里面的“神”指挥丹田中积蓄的内气,使乾坤(乾为头、坤为腹)合而为一,道家称之为性命双修。
乾又可称之为上丹田,坤可称之为下丹田,师祖陈金鳌经常讲:“上丹田和下丹田之间的气机打通就可以称作内呼吸”,上丹田和下丹田之间怎样才能打通气机呢?
下丹田积蓄能量并进行内转后,给内气提供了强劲的运行动力。内气从下丹田开始运行,达到会阴穴处通过提肛聚气,再由尾闾关达到夹脊,上升到头顶,也就是到上丹田,印堂穴处会产生往内紧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