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简述吴式太极拳的学习特点

想要学好太极拳,了解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我们是一定要知道的,吴式太极拳的相关特点和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吴式太极拳的相关特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一、会练会养是真功

太极拳的学习,注重养练结合,这是太极拳的内在要求,养练皆重,才能真正学好太极拳。

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武术家冯志强说:会练即会养,会养即养气,养血,养性,养神,养精,养形。其中尤以养气、养精、养神为首要。

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久久养之即为浩然之气。气足神不衰,心静则神宁。练太极者心要静,静养神,静养精,性命双修。又说:不会练即不会养,不养即伤。过于纵跳震动,则六神散乱,此为自伤,对习拳练功者来说尤要避免。

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

在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运动量超过自己的身体负担是达不到学习的效果的。

王培生说:“葫芦好来葫芦妙,两个葫芦来回抱,三环套月生热能,四梢散热哈哈笑。”形象地说明了练与养的有机结合。过去西洋体育把运动过程称为“锻炼”,他们训练的方法导致块大肉厚,脚下跳动不稳,体形像大头娃娃,呈倒三角形,即上重下轻,结果是力大胜力小,手快胜手慢,属先天之本能,极限运动,不注重养生。

而中国武术太极拳把练功过程叫“修炼”,属内功心法,重视气血的运行,形体像不倒翁,呈正三角形,即上虚下实,底盘稳定,沾粘连随,以巧破千斤,是后天返先天之能,可以以小胜大,重视养生。这是中西传统武术文化的区别。

二、中正安舒话形养

“前三田后三关,左右肩井对涌泉,上下一条线,心舒身自安。”中正安舒、松匀圆缓的吴式太极拳囊括了儒家的“中”、释家的“空”、道家的“无”,意谓天人合一。它综合了哲学、力学、心理学、医学等理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神形兼备,内外兼修。

中正安舒,是学习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这与其它太极拳流派一样,都是身法学习的重点。

每一个动作的定势都要形成立柱式身形,配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抽胯、顶头悬及内外之六合的内功心法,周身劲整。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占中、守中、用中,有利于攻防。该拳架相当于周易中的地天泰卦:上虚下实,天阳上升,地阴下润,阴阳合得,安泰亨通。

上虚,是神意虚领,上部空松,从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到骶骨,通过意念对拉拔长,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骨节摆正舒直,冲脉通达,使椎间盘及各神经束免受挤压,经络畅通,营养大脑,气血流注,抽坎填离,周天流转,减少了腰脊椎疾病的发生。

腰板直了,阳气就旺:身材苗条了,神气就足。实际上这是自我调理、养生整脊的过程。所以人们说吴式太极拳是苗条拳,美容拳,长寿拳。厚德载物,柔能克刚。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为主,不主动进攻对方,彰显大将风度,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我顺人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柔克刚被誉为君子拳。

三、慢练是养生的关键

吴式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是单腿承重,实脚转换,阴阳分明,主张慢练。慢是对快而言,不会慢就不会快,没有练时的慢,就没有用时的快。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

当然慢不是为慢而慢,而是慢中寓快。细嚼慢咽便于消化,放慢镜头为了看清楚,减慢车速为了安全,盘拳慢练功夫扎实。杨禹廷祖师说:练功时要在“松,圆,柔,匀”的原则下尽量把速度放慢(初学动作生疏固然要慢,学会后自己练功仍然要慢)。

不慢心不能静,心不能静意不能专;不慢气不能沉,气不能沉周身不能松净。“慢”是太极拳练意练体的关键。慢练是活步桩,慢养形、养身、养颜、养寿、养精气神,性命双修。

慢练,使单腿承重能力和平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拳论曰: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欲要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周身无缺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气敛入骨;欲要气敛入骨,先要股前节有力。

股四头肌的加强,可以更好地营养膝关节,使之不受伤害,减少或避免了退行性病变,并可更好地营养骨骼,促骨生髓,髓生血,血养全身,形成良性循环,符合“单腿站立壮五脏,金鸡独 立可长生”的中医理论。

所以行功走架要慢,不易快。人老腿先老,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使两腿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延缓了衰老,避免了摔跤,让无数练习吴式太极拳的人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让更多的老人避免了摔伤,有了晚年的幸福。其社会效益、家庭效益都是显著的。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