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练武式太极要学会含三合一

含三合一

笔者曾在《太极圆圈意念法》一文中,提到一个太极观点,应一分为三地看待太极图。多数人认为:一分为二,针对这一倾向,笔者提出一分为三。因为阴、阳鱼没有中间地带如何活转?

“三”绝对是重要的(不过其隐秘而已)。反过来含三为一。请注意“含”字。

同理,技击性与非技击性是相互转换的,也存在中问地带。推而广之,整个世界被含三合一与一分为三所充满,知道了“三”,我们的思路就开阔得多。在太极领域里,有如下一些主要含三合一与一分为三的形式:

阴——阳——中,开——合——中;动——静——中,虚——实——中;人——我——中,有——无——中;天——人——中,一法——万法——中。

以技击而言,或许有技击性——养生性——中,将视野扩宽一些,万事万物均是含三合一与一分为三。故老子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当然这个“三”或许不能按具体数字理解,但主要还是“三”。大象有天三宝——日——月——星,地三宝——水——火——风;空——有——中,小至一个鸡蛋,一个事物,一粒微尘。

有人一定提出不合二而一怎么一分为二,不一分为二怎么一分为三?吾则答日:不含三如何一分为二?如何合二为一?男有阳——阴——中,女有阴——阳——中,才能合二而一进而含三合一,由夫、妻、孩子组成家庭。

不过“二”在事物中较显,“三”在许多事物中较隐而不易被察觉。故古圣贤强调知精识微,而人们往往被感觉所欺骗,正像观察一幅太极图只是阴阳不见中那样。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及统一性的存在是依赖着此对立面间的“三”,方可派对、流转。即斗争、转化。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其互含性、中转性才能准确地认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命题,从而认识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方面,才不致于犯毛爷爷警告的那种万千学问家不知此理、如堕烟海的错误。

这里并不是说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对,而是说缺了一点“三”。

我们现在面临武式太极的技击与非技

击问题就存在“三”的统一体中。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即主要倾向,便会合理认识。如将老年习拳者拘泥于技击性,就是没有关注主要倾向、主要方面而产生的主次不分与本末倒置的思维混乱,这便否定了含三合一与一分为三。这也必定否定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明心方见性

大体言,争鸣有好处,可辨明思想,活跃武苑文坛。但世上总是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体现大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一个大道理。

就论争而言,论辩的双方必须尊重对方的论题,不能随意增字、减字、改字。比如,“鲨鱼吃人”与“鱼吃人”,“多吃鸡蛋有碍健康”与“吃鸡蛋有碍健康”均只增减一个字,但内涵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辩者一方不能遵守这个大规矩,则必随意更改命题那就只是自己设题自己证,无敌天下。由此笔者想到大诗人艾青写的一个故事名是《打鸟的猎人》,大意是一位青年向一位猎技高超者学习打鸟,学习几天后便嫌烦难,提出要学百发百中之技。猎人便传授“绝技”:先拿一块大纸板挂在树上,靠近纸板打一枪,然后在枪眼周围画一只鸟。

尽管今天出于环保,已禁绝打鸟,然其中寓意却发人深省。有些论争者就是艾青讽刺的这种人,因而似乎屡争屡胜,然而大前提已失。

论争者如果得到上述“真传”,任意在对方的命题中增、减、改字与词或添加句子,为己所用是犯了论辩之大忌。被历来的论辩家所申斥。

人们认为:这种举措,相对于哲学而言是片面否定;相对于逻辑学而言是偷换概念或命题;相对于思维而言是先人为主;相对于阅读而言是断章取义;相对于心理学而言是注意转移;相对于写作而言是横生枝节;相对于手法而言是以假乱真;相对于政治而言则是强加(或强奸)民意。

这种举措只会给论辩带来混乱。我们看到无论是文坛还是武苑,这种论争现象大量存在,它必使人陷入无味争论,不知浪费人们多少时问与精力,益处甚少而害处极大。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笔者原题为《谈老年养生太极的非技击性》,而《技击性》“反方”标题却变成了《养生武式太极拳锻炼的技击性》,将命题《非技击性》一文减了两个字“老年”,增加三个字,这便如同“鲨鱼吃人”这一命题变成了“鱼吃人”,我认为这并非《技击性》一文的疏忽大意而是蓄意与老辣。

我们看到,只要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等,许多问题便无法得出结论。古代有“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论辩,现代有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辩。

生活中有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大鱼在先还是小鱼在先,及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的论辩,大学生们则有不以成败论英雄及时势造英雄、知识与能力的正反论辩,武学里有舞术即武术与武术非舞术的论辩,太极领域里则有体用何为重要及太极源流、“四两拨千斤”还是“拔”千斤的论辩等等,乃至本文提到的技击性与非技击性,这些论辩如果.一旦脱离具体环境,再简单、再明确的答案也会变得繁难化、复杂化、两难化。 当然,《技击|生》一文或许是想借题发挥,重申太极技击性这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叫人们不必迷惑。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须明确《非技击性》一稿的产生背景及其涵盖对象。还要明确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相”,它不但有沟通交流的作用,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当你觉得说清楚了时,可能恰恰没说清楚。当你没说清楚它本来却很清楚,即使准确精当得如同经书,也不应执着,何况某些不准确得如同垃圾的语言呢?故贤圣者主张用事实说话。

即便佛祖说法在讲述其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时,用了千种比喻,万种事例,不过认为所说为渡河之筏而已,渡后“筏”可抛,何况世间有为法?不法为法,一法不生为法,恐人们不理解,故其言他什么也没说以为说了什么是妄言诳语。意在要求人们,重视事物本具精髓。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