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对于武式太极的融如何理解

也许不少朋友看到这个字想问这是哪个流派提出的理论。笔者声明:此字是笔者瞎想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长期来,在练拳和推手实践中,尤其近两年看得多些,遇得多些,悟得多些,想得多些,对太极劲的理解也多些,并常常对先前的理解进行否定,真所谓练一路扔一路。也许我今天觉得颇有道理的东西就是明天否定的对象。

太极本身就应该是从否定中盘旋而上,从而走向真实、完美。这里的理解只是我个人的体悟,不一定正确,更不具有指导性。公开我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太极研习者的不吝指教和探究。

为了对太极 “融”有更准确的理解,我们不妨先看看“融”字的基本字义

1. 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2. 调合,和谐:~合。~洽。

3. 流通:~泄(飘动,浮动)。

4. 长远、永久。

练太极的都不会不熟悉“去僵求柔”的说法

一个练过多年武式太极拳的人在与不练太极、初练太极或练力量型东西的人一搭手,就能发现对手特别僵硬。他越是想躲过你的粘黏越显得僵硬。

他越是想躲过你的粘黏越显得僵硬

并且他们抵抗的劲力都是凌乱、别扭的。如果叫他们去跑步,打球、跳舞,他们的劲力相对会流畅。我们来看看“融”的第一种字义:“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我想这应该是对“去僵求柔”的诠释。

如果我们理解了太极的“水性”,就不难理解我们应该把人体这个固体炼成流体。

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人把这一百多斤的肉从一处搬到另一处。此处卖力一蹲,彼处重重一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美名曰太极,实乃人肉搬运工也。

没有打成太极,人体僵硬,重心固体式过渡,劲力是断续的、突变的。如果我们能把固体炼成流体,溪流、钢水、洪水什么时候都是绵绵不断的。

这样炼成的太极,重心是流体过渡,(这里只能想象,客观上还是固体,权当一个像流体的比喻。)劲力是连续的、渐变的。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练太极一定要松开,去僵求柔,化固体为流体。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字义:“调合,和谐:融合。融洽。”

这个字义我们要从两个层面来说:一是独自练拳,二是与人推手。我们先来说练拳:我们打太极就是把周身炼成一家,使身体上下、内外、进退均能处处和谐,反之手脚、内外各行其事,自然谈不上周身一家,浑圆一体。

在推手过程中我们常见顶撞、断续、推拉。这些都是固体的表现。双方劲力都没能融合、融洽。有人会反驳,对抗就应该是你死我活,你来我去的。但我们也不能忘却“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拳谚。

打人只要瞧准时机击中即可,而使用摔跌法就较前者复杂了。除了需要正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机会外,还涉及到用劲的技巧、方位等,手法也非如打法直接了当。

而要做到放人就比摔打更难些。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发放还停留在快速、强劲的推打、摔打的层面,真正的放法应该是将物提起,随心所欲地放下、放倒。

如果没有融的功夫,如果劲力没有与对方融合一体,其间就留下了断层,就为对方提供了撞击、厮打的空间,放也就不能成立。只能是推拉摔打,将物自如提放只是一个理想。

由此推断,不是不可融,而是我们没能做到融。因为在漫长的求融的过程中,太极的社会性、功利性、好斗、求胜、爱面子的天性使我们耐不住融的磨练。

在看“飘动,浮动”之前,我们先来看郝为真论武式太极拳的一段话:练武式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

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

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郝老前辈的话已经把“飘动,浮动”说得很明了,故不赘述。倒是我们还得反思我们大多数拳友为何停留在滚动、跳动的层面。

原因很简单,还是没将固体化成流体,因而在浮沉上就欠火候,松沉不下,翻腾不起,浮动不了。

关于“长远、永久。”我们来看拳论:“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武式太极拳各势相连,绵绵不断,柔如行云流水,无断续凸凹处,故亦称长拳。

杨澄甫先师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形容武式太极拳,且以此喻长拳之说。

很久没有好好地写博,当然可以找出很多借口。在此不想道出这些子丑寅卯了。只愿我的点滴感悟能给关爱我的太极博友有点参考价值。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