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拳理的基本点是松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练习太极拳呢?因为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放松,当今,我国正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太极拳的特点心静体松让人们感觉很舒服,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杨式太极拳吧!

练习杨式太极拳拳理的基本点是松

生命在于运动,而太极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杨式太极拳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是中国武术的新的发展。

各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的技击术(武术)与导引术,在新诞生的杨式太极拳里得到了融合。

我一直在想,杨式太极拳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近的某一天,我忽然悟到,源远流长的技击术与导引术的交融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字:“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打杨式太极拳的人若是不知道松,则等于白练。松是太极拳的练习的基本点,也是在技击术和引导术发展的根源。

促使我悟到这一点的,是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尽管领悟是在这件事发生的一段时间以后。

在我公园里结识的打拳朋友里,有一位姓金,一位姓沈。金先生与沈先生都有几十年的拳龄,两人看上去年龄、个头、体型也相差不多。

相比之下,金先生年轻些,将近七十,身体稍清癯些。沈先生年长些,年过七旬,身体精干些。金先生练杨式太极拳,一直是走松静一路的;沈先生除了杨式太极拳,还练过多种外家拳,两臂敲过树,练过排打等硬功。

练习杨式太极拳对现代人养生有很大的帮助

练习杨式太极拳对现代人养生有很大的帮助,杨式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符合现代人养生特点。

这一天,沈先生与几个人在交流击打与排打功夫,金先生也在一旁听,听到后来,不知怎的来了兴趣,主动向沈先生提出,要他在自己背上敲两下试试。

金先生没有练过排打,对自己是否抗得住沈先生那一击心中没底,故事先打招呼,第一下轻一点,如果我抗得住,叫你加,你再加。金先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沈先生则是恭敬不如从命,就抡臂敲了第一下。

金先生挨打后,脸不改色,说:“你加!”沈先生加力打了第二下,金先生说:“再加!”沈先生又加力打了第三下,金先生说:“再加,你加足!”不料沈先生收手不打了,而且跑了开去。过了一会儿,有人跑来说,沈先生的手腕肿了起来。

一条经过锻炼、敲过树干的手臂,打在没有练过排打,当时也绝无作布劲准备的背上,结果却是手臂肿了起来,这就像石头去敲鸡蛋,结果碎裂的是石头,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无论如何难以相信的。

我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见到了与经验常识相背的事实,不肯轻易地放过,或仅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一直在琢磨其中的道理,终于有一天忽然开悟,这里的奥妙,其实就是一个“松”,而此“松”,正是发明杨式太极拳的前贤找到的使技击术与导引术、防身与养生相交融的那个点。

我们从技击术方面说,因为杨式太极拳首先是拳。在杨式太极拳以前,技击对抗,是没有“松”这一概念的。人对应击来的外力,自然反应就是“硬”,就是“紧”。肌肉在受击刹那间,会绷紧,受过训练的,会绷得非常紧,硬如铁蛋。

这种紧张,是为了保护骨骼不受到外力的冲击。就像腰间盘突出,或胸椎与腰椎压缩性骨折,腰背肌会绷紧、铁硬一样,目的是减少椎骨的受力。医学上称之为保护性反应。

人体的这种保护性反应,其实是以牺牲肌肉来保护骨骼。但人体是否还有更合理承受外力打击的方法呢?我们的祖先早就观察到,同样的外力打击,如果发生在婴儿与醉汉身上,受伤害的程度就可能轻得多。

婴儿与醉汉,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外力的厉害,所以在受击的一刹那,肌肉并不是绷紧的。因此,肌肉绷紧的这种保护性反应,其实还是在意识的命令下发生的,照道家的理论,还是识神所为,而不是元神当道。

因此,究其实还不是真的自然反应,是一种后天获得反应。这种后天获得反应,也不是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合理的反应。

在肌肉绷紧的情况下,血管是收缩的,血流就不畅。这种反应,也是为了在一旦受伤、血管破损的情况下,不会出很多的血(包括皮下淤血)。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血管收缩的结果,也使一旦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就不易消散与吸收。

不通则痛,也会加剧疼痛的程度。更主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块面,来与外力碰撞,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局部瞬间受力很集中很强大,容易受损,至多是两败俱伤。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