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 解说太极大师杨澄甫拳式

提手上势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既将身由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侧移转,右足提起向前进步,脚跟点地,脚尖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是为一合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心左右相向,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身法步法,与挤亦有相通处。

白鹤亮翅

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于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左搂膝拗步

由前势,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足来击,我将身往下一沉,实力暂寄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右足亦随之伸直,左手同时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直往后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张掌,手心向前,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前进,眼神亦随之前往,向敌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即扬长前往,便为得力。

太极宗师杨澄甫,字兆清,1883年生于北京,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太极大师杨澄甫幼年随父学拳。健侯公性情温和,回忆早年练功之苦,对于爱子澄甫不忍管束过严。澄甫公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只教架式,欲学大捋散手、粘剑粘杆,必需到杨府拳场,健侯公在家中亲自坐镇。健侯公思虑周密,布置得当,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风顺。

1917年,健侯公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公日:“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暝目!”澄甫公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叩首,发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此时澄甫公已34岁。健侯公有一位家道殷实之门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为安家费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桩子”。练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称为“打桩”。例如,练大捋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树桩;练白腊杆之粘劲,亦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然而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试劲,乃打“活桩”。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极门内之规格。其他门派武师上门比试,决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桩”,在各种不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将人桩腾空放出。杨式太极之长劲,虽然将人弹放甚远,但人桩决无内伤之虞。一根白腊杆、一个人桩,陪伴澄甫公闭门苦练6年,反复悟健侯公所授之内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2丈外。

澄甫公心中尚未踏实,因为人桩毕竟不是武师。当时吴鉴泉先生在北京天坛授拳,门徒众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极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坛找吴氏试手。吴氏得知澄甫公来方,赶紧出茶室招呼:“三爷多时不见,有何指教?”

2/3页
太极拳教程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