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蒋发 为何能做六大派共同祖师
4、蒋发首次将“十三势”长拳的单式操演,周而复始,改为定型的太极拳套路:在王宗岳时代,“十三势”(长拳)是没有套路的。蒋发前期著作《五十三势长拳解》中说:“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说明蒋发在前期,尚未有创编套路的思想。后人陈微明有1930年著《太极答问》中有云:“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知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极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成一气,恐早失其传矣。”
由此看,《太极拳论》之名为蒋发所定,其后附上之各式名目,也必是在《太极拳论》问世之后的事,并非王宗岳之创编。查蒋发在晚年入陈沟时,曾帮陈王廷将炮捶一路改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的套路,又为开封普救寺创编过“鬼扯攒”的套路,太极拳早套路的创编者,应是蒋发。
5、为开封普救寺创编一套“鬼扯攒”拳术。据《武林》杂志1988年11期陈旭东发表的《山西“鬼扯攒”》一文说:“山西定襄县流传的‘鬼扯攒’拳术,相传是河南拳师蒋发所创。清康熙年间,定襄县小王村青年铁匠宋本意,因叔父老二误伤人命,被判流放于开封府三年。为报答叔父养育之恩,宋本意一直护送叔父到开封府,并住下来行乞,等待叔父期满同归。宋本意落脚于开封普救寺。一夜,偶见和尚集体练功,很是喜爱。后几经曲折,终于学得秘传之‘鬼扯攒’拳法,后传至山西。”此文所述,时代与空间,均与蒋发的时代与地域相近,比较符合史实。
6、蒋发还有一些已散失待挖掘的拳谱著作。据杜元化《大极拳正宗》一书末页的附言云:“蒋老夫子传太极拳正宗共八册。余所编皆系余师任老夫子(任长春)所传。其一生所绘总图及十三样手法之图,仅两见。在先与余师兄陈四典绘过一次。陈已没世。其次,余为此外,未闻再绘过。因余如弟刘瀛仙,嘱余公开,公之同好。今将一册先付印焉,其余正在编述中。”(“育万”印章)由此看出,蒋发所传八册,仅发表一册,其余因战争影响已散失无存。笔者曾托友人河南沁阳市张杰先生到杜元化家乡,向后人打听拳谱下落,均无踪迹,甚为可惜。又据陈清平之后裔陈忠森(河南焦作市司法局退休干部)于2000年9月9日写给赵堡太极拳总会的陈清平家史证明,内有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困难,其祖母陈李氏(陈清平之孙媳)将陈清平传家的一批拳谱,卖与同村的张瑞南老师(现己散失),这批拳谱,并非早已流传的王宗岳拳谱,而是很有价值的秘传之谱,才能卖出高价以糊口。其中也必有与杜元化所述的蒋发秘传之谱。现在所能看到的一篇是载于王柏青编《太极秘术》中的《太极拳功》一段论述。可见,蒋发在中、壮年阶段,对拳理拳功是有很多贡献的。
综上所述,蒋发的中年、壮年时代,是负有盛名,并有不少业绩。但因史料缺乏,未能反映全貌,本节所述,只是局部而已。
陈式太极拳
拳架要求:
1. 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 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 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 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结语:太极宗师蒋发是六大派的的共同祖师,他是陈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但同时也是创立武当太极拳之人。蒋发的一生为太极拳做了很多的贡献,他重点将时间花在太极拳的拳论研究、创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