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之腰裆劲练习要领

(七)合力

发力时周身相合,力点要稳、准、狠,特别要注意腰裆劲的配合,如搬拦捶,双拳向左横抖,以腰带动发力,而左腿须内扣膝合,方可使周身一体,毫无松散之处。

以上陈氏太极拳发力假想虽分七点,但各点之间是相互融合、灵活运用的,尤须注意以腰来带动发力,而裆膝必须有扣与合之意,方可显陈氏太极松活自然、整体作业之特色。

由七种拳架看陈氏太极拳

一、陈氏太极拳有多种法,温县陈家沟陈正雷所练的陈氏拳,称为老架。其一路拳第八式“搂膝”,在其它**陈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杨氏大架中的“手挥琵琶”与这个“搂膝”很相象,套路结构及出现的顺序也很接近。

众所周知,杨氏拳源于陈家沟之陈氏拳。从1849年前后杨露禅闻开陈家沟,到1935年以前杨澄浦定式杨氏大架拳,前后也不过80多年的时间,以杨氏拳为参照,可以看出陈正雷演练的陈氏拳,确是当年陈氏拳中兴大师、14世陈长兴所传的陈氏正宗老架。

陈家沟人至今大多练的是这种拳架,陈氏18世陈照丕是这套拳的传人。60年代陈照丕回归故里陈家沟,陈氏19世陈小旺、陈正雷皆受其教益。这套拳架还可以与陈小旺所著《世传陈氏太极拳》一书相互对比参考。

二、陈家沟陈伯先所传陈氏小架拳,与陈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动作有所简化。老架一路中所谓“搂膝”的动作,在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现时叫“再收”,左脚尖在前作虚步着地状,杨氏拳“手挥琵琶”双手与此动作相同。

这趟拳的大待点,是从一势向另一势转折时,腰胯有一个瞬间转体发劲动作,这个动作对转腰活胯很帮助。在腰胯发劲时,即便是“掩手肱捶”这样的发劲,手臂似乎并不主动向前弹抖,而是仅靠腰胯带动而已。此“陈氏小架拳”,与当年武禹襄赴赵堡镇得陈青萍所传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关系。

三、陈小旺在记录片《陈氏太极拳》中演的陈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陈氏17世陈发科晚年所定式的陈氏拳。

陈发科于1928年应许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练太极拳有成者多出于陈发科门下。据说,陈照丕 之父陈登科不习拳脚。陈照丕“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

陈氏老架在陈照丕那里还没有变化,但从陈长兴晚年到陈发科晚年总计100年,陈氏拳有了一些变化,除多了缠绕外,还增加了不少细致的动作。

仍以“提收”为例,在老架里名为“搂膝“,在陈发科定架里,这个拳式改为左膝提起、双手向前推按。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陈小旺在左腿提收时非常放松,脚而并未像长拳那样绷得很紧,符合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里所说的对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

陈发科晚年定式的这一套陈氏拳,一路拳由原来的70多式增加至83式;二路拳由原来的40多式增加至71式。

四、陈发科幼子陈照奎,是18世陈氏太极拳传人,1928年生于陈家沟,1932年随父赴北京,1981年5月病逝。陈照奎是陈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

陈照奎所传的陈氏拳,是在其父晚年所定拳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陈氏拳架。该拳式不但完全具备陈氏老架风格特点,而且有所发展,是陈氏拳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其“金刚捣碓”在左脚铲出、右脚上步的同时,左掌手背向空中一个上撩掌,显得是那样的轻松活泼;“掩手肱捶”的多种打法;中盘、退步压肘、双震脚、左右金鸡独立之间转换时的双脚腾踏……无不给人极其强烈的印象。

该拳有细腻的动作要求,演练起来十分引人入胜。初学时难度很大,学会之后渐入付佳境,玩味其中,使人有物我两忘之感。该拳仍沿旧习,自称为83式,其实何止83式。

以中盘为例,退步压肘之后,1.先是一右手向外折打;2.然后身子下沉成仆步;3.再把重心移至左脚成独立步,右脚抬起、两掌推出;4.经过右脚下震等两个小过渡动作后,双脚腾空跃起、双脚踏地,双手交叉下叉;5.右手上撑、左手下榻,不计中间小过渡动作,如此五个节奏明确的动作才把中盘动作完成。

8/15页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