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重意念不重形式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武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是一门柔中寓刚、内外兼修的拳术。
太极拳的意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此指的“意”就是人的大脑思维,“形”就是用人的肢体所表现出来的太极拳动作表面姿态。
二者与气息有机结合构成太极拳。意静、形正、气顺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要素,三者相辅相成合而为一对练功夫的人来说缺一不可。
本人从事太极拳演练几十年,对太极拳的意与形,有一些自己粗浅的体会,并抱着不断追求探索的态度,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意念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练拳重“意”是练好太极拳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思想集中、平心静气、用意念来指导每一个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圆活性。
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虚实开合、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到劲到、意动形随,意念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套路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也不容丝毫断意,真正做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周身无微不至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如能将意、气、形融会贯通,对气敷全身就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走架、练习中必须姿势正确,用意才能得法,气息随外部动作的开合、转换而运转,气血顺畅,内外协调,全身内外才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如此长期系统的坚持练习,使内脏不断地做轻微的自我按摩、压挤和转动,从而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细密精确的锻炼。
日久功深,周身会出现气流在人体内有如蛇行极为快速的感觉,腹部似有一股暖流自下而上上升,随即遍布全身,浑身上下如沐春风,举手投足之间似有气体圈护全身,使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妙趣横生、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状态。
这就是太极拳“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的境界,也充分体现出太极拳松、静、圆、活的意趣。
二、意的来源
重意不重形是指‘多年练拳,动作准确,对太极拳从内到外有一定体会认识的人而言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强调从外形抓起,因为他们对动作(外形)掌握得还不准确,对拳理拳意不太理解,对他们来说重意还言之过早。
太极拳是具有深遂文化内涵极富哲理性的一门拳术。如将意与形的关系,从认识论上高度去分析,则它们是存在与意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意是抽象的,形是具体的,抽象的意来源与具体的形,这就叫存在决定意识。
有正确端正的动作姿势,才会有正确端正的太极之意。符合生理运动规律和拳术原理的动作才是意的基础。没有形的基础,意将会“皮已不存、毛将焉附”。
欲得拳之精髓,必须从头至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认真学习,反复揣摩演练,只有学会和掌握太极拳每个动作的动作要领,攻防含义,才对太极拳有了初步认识。
这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相当艰苦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细心揣摩,熟悉动作形的内在,对各种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眼法、虚实变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在连贯动作中把各部位姿势都能恰当的配合。
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立身中正、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才能去重视自己的意识。把自己的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动作中去,逐步做到心静用意、意动形随、势完意连。
太极拳形体动作正确是意识畅通的大道。练正形是重意的前提,如果不重视形的正确,练拳时摇头晃脑、前俯后仰、东歪西斜,就违背了“尾闾中正神贯顶”的准则。意念就会随形而乱。
太极拳形的质量决定意的质量,形正意就正、形乱意也乱、意乱则气滞、。与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背道而驰,破坏了太极拳锻炼上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
太极拳动作(外形)舒展大方、文明典雅、起伏转折、、走架潇洒,即有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技击含义,又有其外形美的拳艺感染力和较高的观赏价值。
所以不仅国内广大群众喜学爱练,就连海外友人也纷纷到中国拜师学艺对它爱不释手。
三、太极拳意与形是相辅相成的
太极拳的意与形均很重要。根据老一辈拳师的经验和自己多年来练功的体会。我认为要重意须先重形,不重形意将成无源之水,重意又从何谈起?
一切真知来源实践,不去实践一无所知。练正拳架这才是根本,这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练习,这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求意的过程。
什么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攻防技击、明理识道的知识都要从长期认真地练架(形)中获得。在练拳时把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记忆下来加深印象,日积月累在大脑力形成一定的概念,加强对整个拳套的全面认识,仔细思考、把形的循序变为理性的认识,这个理性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太极拳的意。
这个意已不再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顺理成章有逻辑规律的经验。意念这个词初听似乎是抽象的,即看不见又摸不着。
懂了上述道理之后就不再空洞了,它是对整个拳套完整的理性认识,是指挥动作(形)精益求精的高度抽象(灵魂)。这才是太极拳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