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简述杨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目前非常受人们的欢迎,想要学好杨式太极拳,我们就得掌握好它的发劲练习,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学习杨式太极拳该如何发劲,相信通过下文的介绍,大家会有所学习的。

杨式太极拳也是传统的太极拳流派之一,当中保留了很多传统太极拳的特色,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太极拳具有很大的意义。

杨式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内家拳术。功夫讲究内外兼修,用劲讲求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做到以心行气,以气催形。

劲分为明劲与暗劲,明劲形与外,暗劲形与内。太极拳的劲指的是暗劲(亦称内劲)。发劲时要内外合一,周身一气,将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从而达到后发制人、克敌制胜的目的。

所以说,学习杨式太极拳的发劲,我们也要发挥好整体劲的运用。

杨式太极拳不仅拳、肘、肩、脚、膝、梢节和主要关节能发劲,而且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

古拳谱中说:“全身无处不弹簧。”如太极拳中的、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门劲中的劲,在发劲时肘、肩、膝、胯等主要关节都处于适度的放松、弯曲状态之中,因而全身上下蕴藏着弹性。

这种弹性在与对方相粘着点上就好比安上一只适度的弹簧,当对方向我进劲时,该弹簧便会被压而缩短并由此而产生外弹力;当对方来劲变小或后撤时,该弹簧又会随着压力的减退而项弹出去,并因此而减弱了外弹力。

关于弹力的技巧,大家在练习时需要加以运用,才能将太极拳的精髓体现出来。

同理胸部、胯部均可产生反弹力。这就是太极拳的弹簧劲,也是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的道理。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尺劲与寸劲两种。尺劲与寸劲是指力量在对方身上起作用的时间而言。初学发劲或没有得到沉劲的只会发尺劲,习练久了懂得沉劲的才会发寸劲。

尺劲以后脚向前蹬为主要动力,节节贯串,由下而上,顺势涌出。如与人交手发劲时,劲即起于脚主宰于腰形手达于梢,做到跟节起,中节随,梢节追,重心先偏后腿。

发劲时右腿弓,左肢蹬,重心快速前移产生惯性,催动右手向前发劲。只有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尺劲由于力的作用时间长,能将对方掷出很远。这在形式上与掷出石头、瓦片不同,但用力的方法很相似。优点是不会使对方受内伤。对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学者可多用尺劲。

寸劲是快速的弹力,与压缩之弹簧突然弹出原理相同。它是在与人交手发劲时在较短距离内一瞬间将全身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由于时间短、速度快、内劲整,产生出极大的压力与震撼力,能入里透内,使对方造成内伤。因此,寸劲以不轻易发为宜。高手发劲时考虑到对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过份量,但一般较难做到。

对发劲的时机和部位决不可忽视。要顺依在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将劲在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要紧的部位。

总之,太极拳的发劲有其内在的特定精义,必须细心揣摩、领会。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杨式太极拳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到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式太极拳之重要。

杨式85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

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势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半实半虚到全虚全实,全实全虚的逐渐转移。

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着地,后才全部踏实;后退时脚尖先落地,脚掌、脚跟依次着地,后才全脚踏实,就像太极图当中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1/1页
太极拳视频杨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