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培训 陈氏太极拳特点及培训事项

三、陈小旺在记录片《陈氏太极拳》中演的陈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陈氏17世陈发科晚年所定式的陈氏拳。陈发科于1928年应许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练太极拳有成者多出于陈发科门下。据说,陈照丕 之父陈登科不习拳脚。陈照丕“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陈氏老架在陈照丕那里还没有变化,但从陈长兴晚年到陈发科晚年总计100年,陈氏拳有了一些变化,除多了缠绕外,还增加了不少细致的动作。仍以“提收”为例,在老架里名为“搂膝“,在陈发科定架里,这个拳式改为左膝提起、双手向前推按。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陈小旺在左腿提收时非常放松,脚而并未像长拳那样绷得很紧,符合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里所说的对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

陈发科晚年定式的这一套陈氏拳,一路拳由原来的70多式增加至83式;二路拳由原来的40多式增加至71式。

四、陈发科幼子陈照奎,是18世陈氏太极拳传人,1928年生于陈家沟,1932年随父赴北京,1981年5月病逝。陈照奎是陈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陈照奎所传的陈氏拳,是在其父晚年所定拳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陈氏拳架。该拳式不但完全具备陈氏老架风格特点,而且有所发展,是陈氏拳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其“金刚捣碓”在左脚铲出、右脚上步的同时,左掌手背向空中一个上撩掌,显得是那样的轻松活泼;“掩手肱捶”的多种打法;中盘、退步压肘、双震脚、左右金鸡独立之间转换时的双脚腾踏……无不给人极其强烈的印象。该拳有细腻的动作要求,演练起来十分引人入胜。初学时难度很大,学会之后渐入付佳境,玩味其中,使人有物我两忘之感。该拳仍沿旧习,自称为83式,其实何止83式。以中盘为例,退步压肘之后,1.先是一右手向外折打;2.然后身子下沉成仆步;3.再把重心移至左脚成独立步,右脚抬起、两掌推出;4.经过右脚下震等两个小过渡动作后,双脚腾空跃起、双脚踏地,双手交*下*;5.右手上撑、左手下榻,不计中间小过渡动作,如此五个节奏明确的动作才把中盘动作完成。由于拳架强调走低架子、裆走下弧,整套拳架运动量很大,所要以求演练者要有很好的腰腿功夫。石家庄的马虹先生是位知识分子,以中之躯从事陈(照奎)氏拳修练,知认方面少迷惘,且前后八年追随照奎先生,是不可多得陈(照奎)氏太极拳传人。马虹先生以近古稀的年龄,录像教学,一招一式弥足珍贵。欣赏马虹先生打拳,犹如品味一幅有书卷气的传统中国画,充满了古老的东方文化气息。

有人以为这套陈氏拳与陈氏架相比变化较大,如果把陈发科晚年所传拳架说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新架”,但马虹说“陈老师认为这是不对的”。马虹追随陈氏多年,定然不会妄语。据说陈照奎练拳,立身中正,拳势低沉;舒展紧凑,潇洒大方;阴阳转换,刚柔开合;配合巧妙,趣味天成。真是动如猛虎,静如处女;轻若流云,稳若泰山;似彩球滚动,似蟒蛇翻腾。惜哉,一代宗师之绝艺,今日已不复再见矣!

五、从1928年至1957年,陈发科在北京传拳近30年。北京是人杰地灵之所在,王建春录像所演练的陈氏一路拳,是在陈氏晚年所定的拳架基础上有所变化,赋予了陈氏拳另外一种风格,缠绕环的动作,把各个拳式连接起来,使人耳目一新。这趟拳从起势的金刚捣碓,右手的撩掌至右膝上方即下再上走,然后一个右手握拳向内螺旋转环,在旋转中把拳举起,然后向下再完成“捣碓”动作;由第八式的“斜行拗步”至第十式的“前堂拗步”,中间要经过一个“提收”,王建春在演练这三个式子时,通过一系列在右手复杂的旋转动作,一气呵成,不留一点痕迹;5个“左右倒卷肱”连续不断,在两个动作的衔接之间,有一个类似形意拳退步劈掌的瞬间发力。诸如此类在陈氏拳缠丝劲基础上的丰富变化,是不胜枚举的,精彩的是收势前的“当头炮”,使拳套达到高潮。观赏完王建春的这趟拳,再体会一下王宗岳说的:“太极拳,一名长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应该怎样炼,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这趟拳以中速进行演练,不可太慢,太慢则神滞。对于中年人来说,以中架演练,运动量亦属中等,一趟拳打下来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这趟拳虽有所变化,但并未离陈氏拳之本,只是加强了陈氏拳的“诸*缠绕”之连贯性,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变架”。

14/15页
太极拳的功效陈氏太极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