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由三种拳架看陈氏太极拳
由三种拳架看陈氏太极拳
笔者收集有陈氏太极拳三种不同练法的录像,把这不同的打法作一比较,可以给人以启发。
一、传世的陈氏太极拳有多种法,温县陈家沟陈正雷所练的陈氏拳,称为老架。
其一路拳第八式“搂膝”,在其它传世陈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杨氏大架中的“手挥琵琶”与这个“搂膝”很相象,套路结构及出现的顺序也很接近。
众所周知,杨氏拳源于陈家沟之陈氏拳。
从1849年前后杨露禅闻开陈家沟,到1935年以前杨澄浦定式杨氏大架拳,前后也不过80多年的时间,以杨氏拳为参照,可以看出陈正雷演练的陈氏拳,确是当年陈氏拳中兴大师、14世陈长兴所传的陈氏正宗老架。
陈家沟人至今大多练的是这种拳架,陈氏18世陈照丕是这套拳的传人。
60年代陈照丕回归故里陈家沟,陈氏19世陈小旺、陈正雷皆受其教益。
这套拳架还可以与陈小旺所著《世传陈氏太极拳》一书相互对比参考。
二、陈家沟陈伯先所传陈氏小架拳,与陈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动作有所简化。
老架一路中所谓“搂膝”的动作,在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现时叫“再收”,左脚尖在前作虚步着地状,杨氏拳“手挥琵琶”双手与此动作相同。
这趟拳的大待点,是从一势向另一势转折时,腰胯有一个瞬间转体发劲动作,这个动作对转腰活胯很帮助。
在腰胯发劲时,即便是“掩手肱捶”这样的发劲,手臂似乎并不主动向前弹抖,而是仅*腰胯带动而已。
此“陈氏小架拳”,与当年武禹襄赴赵堡镇得陈青萍所传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关系。
三、陈小旺在记录片《陈氏太极拳》中演的陈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陈氏17世陈发科晚年所定式的陈氏拳。
陈发科于1928年应许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练太极拳有成者多出于陈发科门下。
据说,陈照丕 之父陈登科不习拳脚。陈照丕“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
陈氏老架在陈照丕那里还没有变化,但从陈长兴晚年到陈发科晚年总计100年,陈氏拳有了一些变化,除多了缠绕外,还增加了不少细致的动作。
仍以“提收”为例,在老架里名为“搂膝“,在陈发科定架里,这个拳式改为左膝提起、双手向前推按。
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陈小旺在左腿提收时非常放松,脚而并未像长拳那样绷得很紧,符合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里所说的对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