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两阶段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中华武术丰富多彩,虽各有风格特点并自成体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

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刚。何谓刚?在发劲时,内外和一,意气风发,将自己的力量发出击点乃为刚。

能将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发到出击点就是刚劲的高标准。陈氏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脚、膝、稍节和主要关节发劲,而且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

拳谱中说:“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可见拳术水平练到高级境界,不仅周身处处都能发出劲来,并且是劲由内换,连化带发自然顺遂。

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发劲只是太极拳中刚的一面,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

练习陈式太极拳分两个阶段

其一,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

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氏太极拳对各个部位的要求。

运动规律和逐渐的运动标准,寻求和进一步掌握内气运行的方法。先在定势时(如预备式,单鞭等)思想专一地按照陈氏太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来对照。

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极拳书中对此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详述。其中介绍的虽然比较具体,就是尺度较难掌握。

例如;松肩,究竟怎样松?松到什么程度;含胸,究竟怎样含?含胸过了影响塌腰,含多少为过?这不是象木工,指出准确的尺寸。

在古拳谱中说:“只可神会不可言传”。说明对于这些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数太极拳爱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

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明确了这一点,定势时体会一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已合格。如果感到重心不稳,气向上浮,便可以检查一下,看是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影响了气沉丹田。

然后调整一下,以达到气沉丹田为止。用这种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则较为容易了。

在定势时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运动时再按照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和手足运行的路线进行练习,可以导致内气出入丹田,按照具体不同的动作变化,动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陈式太极拳的要求比较严密,初学者往往会顾身不顾手,动作不协调,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是动作中产生?quot;丢"和"顶"(过者为顶、不给者为丢)。

陈氏太极拳要求按其运动规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运动中产生了丢和顶,就直接影响了内气的运行。所谓下功夫,就是不辞劳苦地走拳架,细心揣摩,对照遵循法则,逐渐缩小运动当中的误差。

运动误差越缩小内气的流量就越能增大。并且受到的阻力减小,动作能够按其法则基本协调,内气则可以勉强贯通。

其二,以内气催外形

动作基本协调,内气能够贯通,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度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

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意识指挥,内气贯通使肢体较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

到此阶段,练习陈氏太极拳一些要求和法则已经是不思而得,不会出现明显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和运动误差。

但这种体系在技击当中还不能完全适应,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乱套,因而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1/1页
太极拳视频陈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