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合”与“转”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起源,也是当代人健身的主要拳术。我们今天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合”与“转”,太极拳的特点是缠丝劲的运用,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有助于太极拳的学习,下面随着陈式太极拳了解一下吧!

陈式太极拳的“合”与“转”

太极拳是一项灵活转换的功夫,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可帮助你早点入门。

太极拳本质上是力的运用。人体产生力的来源只有骨骼、肌腱、肌肉三种器官组织。骨骼理论上不能产生力,不具备收缩伸展特性,调整骨骼结构形成稳定支撑,具备传导力的特性,称之为结构力。

肌腱特性可以伸缩,持久,可跨越关节牵张骨骼运动形成力的运行,这种力量是单纯肌肉伸缩力量不可比拟的,这是太极拳力量的主要来源。肌肉力量不具备持久性,太极拳不强调单纯练习肌肉力量。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符合生理特征,练习太极拳能改善神经系统,修复身体病灶。

人体设计之初是为了保护脑及内脏器官免收重力移动引起的震荡。脊柱的四大生理弯曲、肩胯膝、手脚踝都是为了保护自身而设计。如果人体是一根直棍,设若腾空落地时候,先受伤重的就是脑组织,因为这种坠落引起的重力咂向地面时候,直棍的作用在于瞬间将反作用力传导到顶部——头部。

因为直棍状态下尾端和顶端力量大小是一致的。从受力大小来看头端即尾端。此即为人体结构调整合好状态。

合的基础是结构,首先保证人体架构正确。二则是筋膜的牵张力。所有人体器官有包膜,外有筋的缠绕。上肢以前臂中点为支点,肘内收,手外旋自然产生螺旋的扭矩力。这种扭矩力产生的结果是任何二点都有同时向相反方向的力的传导。

练习太极拳重视周身协调一致,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调节的过程。

下肢是膝的外旋和胯的顶,卫平师兄称之为如同扳手扳住。三则是合住的中心的稳固性和位置的正确性。如同车轮中间的轴,所有辐条合住的中心点不能发生任何哪怕丁点的位移。合住点的位置在身体内部重心点。只此一个重心点,出现二个重心点人是无法站立的。

对于合的观念,诸多认识是向内收,力的方向是朝向丹田方向。这是片面的,合是双向的,力量的传导是同时具备一对反向力。古谚:合即是放,合即是出便是此意。任何一式,尤其定式时候都是合住状态。每一式做到定式之时头脑中须要有合的概念。

在练习一路套路过程中,散是绝对的,合是相对的。人体时常处于一种散的凌乱状态,训练就是把相对的合形成绝对的状态,时刻如此。而这种情况只在理论情况下出现。习练套路是与己合,是基础,推手散手时候才有可能与他人合住。

转,能转的基础是有轴,有不动点。陈老师经常以门轴为例讲解,能做转的动作是非常困难的,诸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转动的其实是晃了。二则中间不能用力。不能有力。首尾是二个力点,并能保持平衡。其三,要理解阴阳是三,有三才能转,无三阴阳是实的,无法转动。

太极拳练习的核心是力。练习力的方法是分阴阳。阴阳人身自有,需要练习如何分开。分离了阴阳,就避免了双重的问题。阴阳是什么?阴阳是三。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二者互为依存,一方不可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阴阳之间是有部分特殊存在,这个存在指一部分连接阳不连接阴,一部分连接阴不连接阳。因为有此特殊连接的存在,才能做旋转动作。否则,无法分离阴阳。

陈式太极拳开合转化规律

一、在太极拳运动中,开与合是互相化生的

就是陈鑫说的:“一开连一合,开合互相承”。就整体而论,有的拳势(如“揽擦衣”)是一开一合,有的拳式(如“金刚捣碓”)是两开两合,有的拳势(如“闪通背”、“云手”)有更多的开合。还有少数拳式,如“白鹅亮翅”,外形上虽然只开不合,但紧接的“搂膝拗步”式,就必须先合而后开;“初收”式外形上虽然只合不开,但紧接的“斜行”式,就必须先开而后合。

1/3页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