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明劲暗劲和化劲

学习太极拳要注意掌握好“劲”的使用,想学好孙式太极拳,也需要明白其中的关系。今天小编就以孙式太极拳的“明劲”、“暗劲”、“化劲”来和大家做介绍,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认识。

要想将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需要通过不断思考思考去领悟。

郝为桢先生认为有三层功夫:初者如全身都在水中,处处有阻力;中者两足已浮起,而身体仍有阻力;后全身如在水面上,运动自如。

孙禄堂先生总结为“顺逆和化”,顺者,开也;逆者,合也;和者,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也;化者,无顺无逆,浑然一体也。无论哪种说法,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一、二、三的次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空的。有一才有二,有二才有三。常常见有刚练习不久的人就口口声声地要找“内劲”,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说学习太极拳一定要稳重,切记浮躁,不能因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

那么,孙式太极拳的一、二、三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明劲、暗劲、化劲。

明劲就是孙老先生说的顺劲,他在《太极拳学》中讲述动作时一再说“手要伸到极处”,就是说在此阶段把身形、步法做扎实,把动作做大,做足,做圆满,要练大开大合,练顺劲,开就是开,要尽可能地开,开得越大越好,开时的意念越远越好,劲儿要放出去,放足,力要发出来,发顺。该放的能放出去,放到极处,该收的能收回来,收到极处。所谓“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大凡刚练习太极拳的人,周身是散乱的,无规无矩,不听使唤;练到一定程度,有了些规矩,动作比较齐整了,但却是僵硬的,多余的劲力还没有来得及去掉;只有练到相当的程度,才能体会到柔劲。

可见,学习太极拳,仅仅按照规矩来还是不够的。

所以,第一步练明劲时,不是不要柔,而是还不可能柔。把明劲练出来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开,只有体会到开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开合收放吞吐和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如何运劲儿的。一个不知道刚的人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柔。明劲是一个长功夫、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入门的阶段,却又是不可跨越的阶段。在练明劲时,意念是单向的、简单的,只想着克服阻力把动作做完整就行了,这就是郝为桢先生形容的全身都在水中,处处都有阻力。

只有在长期的明劲锻炼中才可以将虚浮僵硬之气化去,身体越来越柔,越来越轻灵,动作越来越自然,从招熟而渐进懂劲,生铁已成钢也。

暗劲就是逆劲,是顺劲练到一定程度后逐渐产生而又通过锻炼逐渐增长的与前者相反的力量,它不是凭空而生的,也不是我想练就可以练的,而必须是在练了明劲的基础上才能练的。实际上,当你的明劲逐渐增长的同时,你的身体内部就已经在同步地积累着与之抗衡的力量。

比如,手掌用力向前劈出,若无对抗的力量去约束,它会借着惯性一直动到下面,而现在我们让它停在预定的地方,就要靠逆劲去拉住。实际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多种合力的作用,绝没有单独的力所能完成的。区别只在于,平常的动作是无意识地发内劲,而在太极拳里则是有意识地锻炼。

有了前一步的顺劲基础,现在要练逆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太极拳内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看开似合,看合又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举一动之间,意、气、力之间都有自然的对称与平衡,全身有如气球在做着伸缩,而球是所有物体中对称完美的,没有棱角,没有缺陷,所以也就没有薄弱处。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关键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领先于肉体,俗语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此意,要想把人放出一丈,意念须在三丈、五丈甚至十丈开外,如果说练明劲时是阳刚的话,那么暗劲就是阴柔,精神内敛,劲不外露,劲力转换之间没有间断,圆满无亏。

举手投足之间,全身的关节应似有无数的小皮筋在各个方向牵制着,无论怎么动,都有与之相对抗的反向力在牵扯着。那么,这些小皮筋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意念,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念到了,身上才能有。也就是说,练逆劲也是要用意不用力,要用意念去找,而不是僵硬地较劲,较劲不但找不到内劲,会连原来的明劲也丢掉。只有放松了去找,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加强意念的训练。

其实在明劲和暗劲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也不是说我今天把明劲练成了,明天才可开始练暗劲。实际上,在明劲的功夫不断增长的同时,本身与之平衡的暗劲也在油然而生。道理很简单,在向外开的时候,身体本能地要平衡,否则就会失重。你向外开得越圆满,越顺畅,越脆快,你为暗劲打的基础也就越深越厚。这就是太极“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的道理。但是这并不等于只要练明劲就可以自然地有了暗劲,而只是有了一定的基础,或说是“准入许可证”,练了明劲就有了练暗劲的资格,但暗劲还得一点一点地练。

练到暗劲阶段,自己盘架子可以舒展圆活,转换处自然无间断,一气流行,绵绵不绝;与人交手,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身随意转,开合自如。手一伸出去,则上下、左右、前后各方无不圆满,无有缺陷,以“懒扎衣”中的“挤”为例,前手伸出,既有向前上方的挑挫力,也有向前下方的碾压力;既有向前的顺力,也有向后的缩力;既有肩向外的开力,也有肘腕向内裹的横力,还不算后手与全身的配合,如此一来,敌欲寻找破绽,谈何容易?此时可说达到了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中和”地步,所谓中和,不就是自然的平衡么?

后,开合一体,练化劲。所谓“化”,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开就是合,合也是开,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也是水,水也是山,外形的意义已经淡化,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拳经的话说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

关于这一层的体会,笔者也仍在探求与砥砺之中,故不敢多做妄言,以免谬种流传,贻笑于大方。老子认为“自然”甚至是高于“道”的高境界,太极拳是顺其自然,归于自然,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化”的高境界也许就是自然吧,把后天的浊气拙力完全褪掉,返璞归真,达到自然。拳术练到这般地步,开也好,合也好,完全变成了人的本能,当开则开,当合就合,举手投足,全是规矩,动静虚实,全为道理,开开合合,纯任自然,完全不靠大脑的调控,而是本能的反应。

至此,无论养身、祛病、技击,无不随心所欲,无往而不利也。

上述三层功夫,三种境界,需要逐步去练,循序渐进,既不能急于求成,还没有体会到开与合的真谛就去寻找逆劲,也不可故步自封,忽视理论上的提高和指导作用。“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样高”。对拳理的悟性就是帮助高飞的翅膀,特别是对于像太极拳这样绝对以意念为引导的拳种,更要重视理论的修养,想到的不一定做得到,但想不到的就一定做不到,意念到不了,拳就一定到不了。

1/1页
孙式太极拳教学视频孙式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