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 如何学习孙式太极拳的规矩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传统流派之一,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与推广,现在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学习孙式太极拳的关键,我们要学好它的规矩,懂得规矩,我们的学习就会更有效率,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孙式太极拳的规矩。
学习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套路与特点。
太极拳的套路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手法,配合着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四正四隅等步法而编成的。前面讲到过,孙式太极拳中既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拳的身法,是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于一炉,所以有它自己的风格、特点。
因此,研练孙式太极拳则与研练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有着明显的区别之处。禄堂公曾反复训论说:“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这段话十分精确地讲述了如何练好孙式太极拳的道理。
可见,孙式太极拳的确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
太极拳的规矩
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这需要我们调节好身体的作用,使自己的重心稳定,保持平衡。
“九要”的规矩
一要塌(塌腰、塌腕);
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
三要提(提肛,但不是用意识去提);
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
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
六要松(松肩、松胯);
七要垂(垂肩、垂肘);
八要缩(缩肩、缩胯);
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这些拳法中的规矩,决不是违背自然的,它是从人的生命开始时便带来的自然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动作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生活习惯和职业环境等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中这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能动作逐渐消失了。
于是人们又根据后天的自然规律走向老化,衰亡……举例说,练拳时要注意“舌顶上腭”,这种动作是人生即有的,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请观察一下初生的婴儿或襁褓中的小儿,无论他们在熟睡时或清醒时,舌尖都经常本能地顶住上腭,这自然不是谁教了他们才这样做的,如此等等,如手、足、胯……一切动作也都似拳中的规矩。可是小儿长大之后,这一系列的动作就无影无踪地消失掉了。
练习太极拳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把从天然本能中有的动作,再使它回到天然本能中去的复原方法。这也是练习太极拳使青春健康常在的奥秘。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严格讲究规矩。
太极拳的调息
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禄堂公常讲: “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古人认为脏器的病因是:悲哀则肾病,喜乐不均则肺病,忧愁不解则脾病,怵伤思虑则心病;盛怒不释则肝病。这就说明了百病皆生于气。所以,练太极拳是以调息方法为主要目的。在练太极拳时要记住拳法中的口诀: “心定神宁,神宁清静,清静气行。气行则神气相通。”
在练太极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即使在行住坐卧时亦要不离开这个“中”字,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掌握了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所以守中就是做调息功夫,就是祖国的吐故纳新的导引养生方法。庄子说: “真人呼吸以踵。”是做调息功夫的一种方法,太极拳的调息方法,亦是要呼吸以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