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资料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所谓沉,即气沉丹田,经络全开,躯干所系,皆下沉也。练拳时,全身松净,即为沉也。沉即气不上浮,上浮为病。气,即内气,也有的书上叫中气。陈鑫云:“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
当代太极拳家冯志强先生说:“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气质量的高低,即反映出太极功夫的高低。练内气,就要意守丹田。俗话说:“拿住丹田练内功”,这里所说的“丹田”即中丹田。它位于肚脐深处的神阙穴内。中丹田为内气的“发源地”、“总仓库”、“蓄水池”。
心静体松,经常意守丹田,使小腹饱满,要注意心火下降,心肾交流,两肾抽换,这样才能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培其根枝叶自茂,润其源流脉自长”。丹田气足,然后在意念的引导下,顺督脉而上经百会、神庭、人中,通过舌头搭桥而接于任脉,再顺任脉而下,经膻中、神阙、达于会阴。然后,松腰落胯,使内气经两腿内侧下沉,从涌泉穴入地。
此为浊气,将其吐尽。然后,再将清气提起,顺两腿外侧而上至命门,沿督脉而上,往复循环。即所谓大周天循环。再练习开合,开时,丹田之气,贯于末梢,上达于手指,中指领劲,下贯于足趾,需把内气贯足;合时,末梢之气,收于丹田,需把内气收成一团。
练拳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每一动作要求作到意到、气到、劲到。久而久之,丹田气足,通经活络,营卫全身,祛病强身,体魄健壮。陈鑫云:“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也。”
以上所述是关于练气的方法,其关键是一个沉字。武禹襄云:“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王宗岳云:“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陈鑫云:“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这些太极前辈所言,都说明沉气的重要性。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气沉丹田,松沉入地等都好理解。开得时候,气贯末梢这与沉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气本是一种物质,且为流体,在心静体松的情况下,周流全身,本身就有沉坠之感。气贯末梢时要把内气贯足,要充至肌肤毫末。这就是太极高手为什么会两臂如棉裹铁异常沉重的原因。因此,沉乃太极拳之根基。能沉气,脚下即有根,不怕被人推倒;能沉气,就能做到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能气沉,则神凝,周身极其虚灵,其用大矣。
随着自己太极功夫的提高,对于松与沉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这时才会逐步发现,原来松和沉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松才能沉,反之,只有沉,才能真正放松。松不离沉,沉不离松,气沉之松,才是真松。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练太极拳要沉,而且要大沉,要沉透。
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软若无骨;同时要沉气,周身如皮囊,充满混元之气,松沉而富有弹性。两臂松得如挂在肩上,同时又极为沉重,如灌满铁砂,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全身上轻下重,两脚落地如大树之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身体如枝干,虽经历狂风暴雨,能随风摇摆而不倒。
这种松沉持以虚无的气势,是以神和意来统率的,感觉异常灵敏,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后发先至,意在人先,化敌于无形,攻敌于不备,劲起陡然,冷快绝伦,松活抖弹,入里透内,所谓撒去全身皆是手也。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太极拳的松沉竟有如此神妙的威力。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需要动作连贯有力。
松沉无止境,奥妙无穷尽。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练太极拳要处处注意松沉,时时注意松沉。“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但在练习中不要刻意追求丹田之气,更不要去关注气的走向。平时练拳要心静体松,虚领顶劲,提起精神,注意力放在拳的要领上。意守丹田,但不能死守,要若即若离,顺其自然。“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则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练拳的过程中对松沉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供拳友们参考,希望对练习者能有所帮助。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从松沉入手,可得柔劲,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往复循环,刚柔相济;从松沉入手,通经活络,稳静脑力,修心养性,虚至虚灵;从松沉入手,练习得法,事半功倍,阶及神明。如果,一上来就求轻,则不但不易去除僵劲拙力,反而会更加拘谨、紧张,还易使神意涣散,内气无法贯串,而成为软手。反之,如果努劲用力,则练成硬手。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结语: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修炼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并掌握松沉关系,练好松沉劲。修炼太极拳要做到心静体松,达到周身一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