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行拳走架的三大要点
陈式太极拳行拳走架的三大要点
一、行拳走架要“求中”
陈式太极拳在行拳走架出手之时,周身均无定向,要想在多维空间内、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必然先建立自己在这个多维世界中的坐标与原点,然后才能够确定前后左右,进退反侧,否则习拳走架也就无从谈起。
这个坐标、原点就是自身的“中正”,既为立身中正。因此“求中”是陈式太极拳行拳走架时的重要要领,身体不能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需中正安舒,方能支撑八面。
例如:“三直四顺”就是陈式太极拳走架“求中”的要求。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顺腿、顺脚、顺手、顺身。
头直则意能领得起,身直则颈自然顺直,精神能贯得起,顶劲可上领,肩颈部血脉通畅,意气通达则周身轻灵。
腰脊中正顺直,可使脊椎形成反弓之势,是陈式太极拳修炼之“劲力”的源泉,“牵动往来气帖背,敛入脊骨,则力由脊发”;是指由外带内,由外达内,由内及外,内外合一。
三直四顺能够顺外形,外形顺畅则意气通达,意气顺畅则周身相随,进而周身一家;“气以直养而无害”,自然能够健身益寿,身顺则易于锻炼“丹田”内气,这样才能够练好拳架。
二、意念要“守中”
意念守中是陈式太极拳修炼之心法。行拳走架动作规矩端正,不贪不欠,无过不及,不离不即,轻灵圆活,这些是意念的训练。
拳架是意念的载体,我们通过盘架来强化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于拳架动作的感知,长期积累这种感知在技击时就可以形成本能反应。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松心凝神,心平气静,意念守中,本心与意念抱元守一,方能够心动意出,意动形随,意到劲到。练习的拳架功夫没有达到自然圆转的程度时,不能学推手、练技击,就是怕影响意念守中的锻炼。
心贵静,意守中,现场临敌反应时间短是陈式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基础,也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心就不能静,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技击时容易犯呆滞不活的毛病。
只有自然而然练就的技法,用时才可达到信手捻来、随手应物的无意识状态。
三、技击要“用中”
陈式太极拳拳理体系尊崇先天太极图,行拳走架身法要像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技击时则要起于中,落于中,守己疆土也在中位,出手临敌占据中央之地,意在对手之先,就已经抢占先机。
即所谓“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转换灵活,舍己从人,从人由己。同时攻于中,取彼也在中。
集自己之力在正中就某一处发出,是身体浑圆整劲,也是致胜的根本。
中正线是陈式太极拳运动中人体的公转轴。人体前面上自百会下至会阴经过丹田的一线为“前中线”,背后与之对应为“后中线”,两侧身百会至足心涌泉穴为两条“侧中线”。
前后中线和两侧中线所在平面正好在“中正线”相交,此为人体运动的重心所在。
同时也是人体重要脏器和诸多要害所在,任督二脉运行于此,如受重创轻则伤残,重则毙命,因此陈式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目标就是“取中”,即进攻对方正中线或侧中线。
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含胸拔背,裹臀吊裆,气沉丹田,上领与下沉在意念上形成对拉之势,从而使身体中正。
脊柱中正则腰轴旋转灵活自如,任督二脉流转通畅,不会产生丝毫停滞,肢体关节进退反侧屈伸过程中可以游刃有余。
脊椎成反弓之势,才能使脊柱成为劲之源泉,劲力透过梢节发出,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如皮燃火,水银泄地。惟如此才能攻于中,守于中,取于中,渐至随心所欲!
传统陈式太极拳,练拳首先要练圆
左右手开如弓架,拇指行与胸中间;
上行面前一尺远,下行裆部空一拳;
以手领肘大圈转,小圈摧动在腰间;
切记腰需小圈走, 左右45%度间 ;
再大要用步摧动,为保胯松永不变;
松胯屈膝气下行,腰摧手领内外旋;
丹田之气形与腿,再往下行达涌泉;
十指抓地牢又稳,移步轻灵靠意念;
气运周身达四稍,左右上下圈又圆;
柔缓慢走腰摧转,内气澎荡精神添;
手指发麻肌皮胀,体内发热百会玄;
呼吸自然嘴微闭,口内灵液似温泉;
五脏六俯得圣水,润津消毒又养颜;
体内奥妙玄不尽,松柔圆活在一圈;
越练越慢越柔和,化精提神沾连绵;
身强体壮增功夫,阴阳变化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