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十大辩证关系下
前面两篇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孙式太极拳十大特点的前六种,下面小编再做后补充,为大家介绍后的四种,即“伸与缩、打与化、虚与实、动与静”,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将其听完,并能在后续练习中得到运用。
在掌握前面六对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下面四队关系的把握具有着重要作用。
伸与缩
缩是后撤,伸是前进。缩为合,伸为开。缩为逆,伸为顺。缩为吞,伸为吐。缩以聚蓄,伸而发作。缩要柔,伸要刚。
缩不是瘪,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收敛凝聚,创造佳攻敌之形势。缩不了,就没有伸的条件,所谓“拒敌于国门之外”,处处设防,等于处处不设防。列宁说“退一步,进两步”,毛泽东说“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通俗形象的话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就充分显示了其灵活性的特点,需要我们好好应用。
收缩是为了更好的伸展。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然而需特别注意的是,缩不是逃跑,不能丢,不能离开对方的手,拳经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说的就是在缩的过程中不可丢,而要擎住对方的劲,不丢不顶地引到自己身前。
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保持接触,因而能掌握对方信息;使对方认为是把我压迫得退缩的,而不是我主动后撤的,因而产生错觉。
打与化
打就是化,化就是打。出手之间,既是化,也是打,无不化之打,也无不打之化。不化之打必犯顶撞,不打之化则为盲目。化求不败,打求可胜。一而二,二而一,一、二之间并无间断,同时而发,方可奏效。
打与化的关系也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互为前提。
向后引进落空是化,向前迎着对方的手打去也是化,用自己的身体迎着对方的出手顶去,使其力量憋住发不出来,还叫化。总之,使对方的手打不着我就是化,不可拘泥于形式也。俗语云,进攻是好的防御。太极拳虽讲后发制人,但决不是提倡被动等打。拳经云,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后发而先至。强调了占先的意识。
俗语说“先下手为强”,先动既不是盲动,也不是蠢动。盲动者,不得机得势而乱动;蠢动者,劲力直露,没有变化,自己的意图暴露无余。得机得势从何而来?从运动变化中,从引领对方中寻找出来的。若一味只知“后发制人”而不肯或不敢先动,岂不是太被动、太痴呆了?若是平时推手游戏还好说,若是真交手时,特别是以寡敌众时,就一定要以自己的虚实变换的动作去调动开对手,寻找出薄弱环节,各个击破。此时就一定要主动,要先动。
虚与实
实为基础,虚为变化。只实不虚,是傻把势;只虚不实,是假把势;虚虚实实才是好把势。虚实有三种,自己的虚实,对方的虚实,和敌我之间总合的虚实。
自己的虚实首先要明了,自己的长处是实,自己的短处则为虚。要扬长避短,尽量以自己的实去攻击对方的虚,兵法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讲的都是虚实关系。虚实关系运用得好,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以打击敌人,也许我的整体实力不如对方,但我能集中起我的全部力量,而对方的虚弱处只有50%或70%的力量,那么在局部就是我占优势了。
虚实把握得好,只能创造出好的攻击形势,而后决定胜负的,还看实力。人平均都有百十斤开外,即使什么都不会,要想把他打出去,也要费些力气,何况还是练过功夫的?所以,说到底,实力决定一切,有时间多增长些自己的基本功,比什么都强,一味弄巧,不在实力上下功夫,肯定要吃亏的。只练拳不站桩,只推手不练拳,都是取巧,都只能得一时之利,真正遇到基本功好的,要拼实力的时候,就不行了。
动与静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有动,动中求静。以静制动,以静养动。只静不动,是为呆滞;只动不静,是为虚浮。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兵法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都是讲的动与静的关系。太极十三式中后一式就是“定”,不动,以不变应万变。能不动则尽量不动,能小动则不大动。不动,少动,则我之元气不散,形式稳固,对方不易找到我之破绽。忌多动,乱动,轻动,对方以逸待劳,已得先机。
“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也就是说,动首先是动意念,是动脑,动心,是根基,是源。而肢体的动作只是枝节,是流。儒家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推式修养方法,其基础就是意和心。拳术亦然。站桩是静,练拳是动。在站桩中可以专心地体会从头到脚的规矩和感觉,站出一个“整”字来,虽然不动,但把动的基础打下了,没有这个静,动起来就会散乱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