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十大辩证关系上

孙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流派之一,其特点也较为鲜明,下面小编就以孙式太极拳十大辩证关系的前三种和大家做介绍,希望大家可以可以通过阅读本文进一步提高对孙式太极拳的认识。

太极拳既是一门武功,又与哲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当中也蕴含了各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快与慢。刚与柔。长与短。稳与灵。松与紧。曲与直。伸与缩。化与打。虚与实。动与静。矛盾的两方面中哪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哪一个都不可过与不及。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提高练拳效果的重要途径。

快与慢

对于外行来说,慢慢悠悠的太极拳怎么能称为拳呢?殊不知太极拳之妙就在这个慢上,要慢练快用,先慢后快。慢为体,快为用。

慢与快是相对的,由慢至快需讲究过程性。

不慢不足以体会拳之内劲,不慢不足以去掉虚浮之气,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只可作欺人之花拳秀腿。慢之难有甚于快者,不信请试以走路。

只要是正常人而非腿部残疾者都会走路,这有何难?然而,若让你将脚慢慢迈出,轻轻放下,缓缓向前移动重心,则立刻会觉得摇晃不稳。快速踢腿是人都会,但慢慢向上抬起,而且还要抬得高,那就要专门训练了。

慢练对身体的要求高,实际上的难度要大得多。只有待慢练日久,周身一体,调控自如了,才有可能由慢入快。

所以说,由慢至快需讲究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行。

这个过程不是人为的,不是练者今天想练快就练快,想练慢就练慢,而是你的功夫到了那个地步,慢的功夫深厚了,才有可能快。这时的快才是有根的快,是收放自如的快,是可用的快。

这就如同练习书法,必须从楷书一笔一划地开始,真正的书法家没有不会楷书的,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一开始就草,充其量也就是一团乱草罢了。

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从慢开始,所谓慢工出细活,把基础打牢。但慢决不是我们的目的,若只一味陶醉在慢中,只会慢,不会快,也不足以称为太极拳。因为是拳就是要用的,用时非快不可。

在实际练拳中也要掌握慢的度,慢而不滞,也就是不能有停顿的感觉,特别是在动作的转折处。练拳不是越慢越好,与其那样,不如停下来站桩算了,然而这两者之间谁也不能代替谁,各有各的功效。走拳架是体会拳的用法,太慢了,停顿了,养成了习惯,将来真的用起来就出不去手了。所谓“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就是说不可有停顿、滞涩之感。

刚与柔

刚为骨,柔为肉。刚为本,柔为用。先刚后柔,由刚入柔。无刚不足以谈柔,无刚之柔必软而无力;无柔不足以养刚,无柔之刚必脆而不坚。

太极拳也要谈刚么?当然。所谓刚,不是硬,而是内外充实,筋骨强健,节节贯穿,八面支撑,不在一手一足之坚硬,而在周身整体之劲整。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一开始练刚劲时,后天血气之力必不可少,也就是浊气拙力在所难免,随着功夫的日深,有用的劲力越来越多,而无用的劲力越来越少,刚劲渐成矣。这就如雕塑,去掉的无用之物越多,就越接近成功。

一位舞蹈家说过:“要跳好舞,不在你用了多少力,而在你少用了多少力。”拳术亦然。功夫的深浅不在你多用了多少力,而在你少用了多少无用的力。因为多余的力不但无用,而且有害,它们就是捆绑你自己的无形绳索。拳经中所说的“为拘魔所捆”,就是指的多余的力。

只有去掉的无用之力越多,才能保证自身体能资源的优化配置,用到需要的地方去,做到周身一体,取得效益大化。

长与短

长者,远也;短者,近也。意有长短,手也有长短。放人意要长,发力手要短。放长护短。练长用短。

能短者方能用长,无长不足以护短。长有短处,短有长处。与人交手,手不是越长越好,能伸出一寸奏效,决不伸出两寸。手伸得越长,离自己的根节越远,越容易失去控制,越易为人所制。

功夫越大的人,才越敢于将手放出去。拳经上经常说在做动作时要将手“极力伸出”、“到极处”等,就是要锻炼放长的能力,所谓“筋长力大”是也,只有平时将筋抻出来,到用时才能放的出去。平时练习,站桩也好,打太极拳也好,向外开时,意念都要尽量放远,越远越好。

俗语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练拳也如此,意念若放不出去,动作也必出不去。拳经云,先求舒展,后求紧凑。就是说要先长后短,先把顺劲打好,把开劲打好,把长劲打好;然后再练逆劲,合劲,短劲。

意念与劲力的放远宁可能而不用,而不可用而无能。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也飞不了鹰那样高。真正放人出去,只是寸劲,即放得出与放不出,只在方寸之间。其余的所有动作都是为其做准备的。

1/1页
太极拳视频孙式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