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四大基本功教学
太极拳譬如一座建筑物,十三势则是它的建筑原料。在手法上为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八法;在步法上为前进、后退二法;在眼法上为左顾、右盼二法;在身法上为中正一法。
陈式与其它式在原则上原是相同的,但在讲解和运用中大有不同。
今按眼、身、步、手四个方面依次介绍如下
眼法
跟是负责观察地势、敌情、以指挥肢体因敌变化的器官。它的注意方向经常是前进而无后退的,它观察所及的范围角度为l50°左右。
而且在这个范围内注意的点即目标外,还自然有面。俗语说的眼观六路应当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转移六个方向。
因此,我对十三势中的“左顾、右盼”解为左顾的同时应有右盼。反之,则右顾的同时也必有左盼。顾处是视力的集中点,是眼法的实处;盼处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面,是眼法的虚处。
有人解为:左为顾、右为盼。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左就为顾,右就为盼?恐怕没有正当理由可以说明。也有人将左顾右盼与前进后退并为一谈,说这属步法规律,也是讲不通的。因为脚上没有长眼,步法不适用顾盼字样。
身法
负责带动步、手而因敌变化。它的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陈式的全体运动,即以螺旋为主,所以身法也同样应当是立体螺旋的。
只要眼看固定方向,则身向左右旋转时,自然形成立体螺旋之状。但应注意,在一般拳式中的旋转方向,经常是45°,而躯干旋转上下配合,又经常是胸以下可以随裆劲的下塌转得略多于45°。
当然在步法进退时,身法可以随势加大角度。而身体旋转中,肩部可以一边略高,一边略低的倾斜,才能形成螺旋主体。但不可走得太过,使腰劲折断。
步法
在陈式拳的上下配合规律中是较重要的。所以陈鑫说:“手到腿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发人如薅草。”所谓的到与不到就是指的步法。
一般武术也有“手似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的说法。按说这也是指步法而言,不过往往被人误认为手只能防御,攻击则须用脚的踢蹬,那就错了。关于陈式步型,前面已作介绍。这里再讲讲脚的八法和步法怎样进退。
脚的使用八法为:踢、蹬、踹、捭、扫、跺、套、衬。
踢劲在脚尖、蹬劲在脚踵,端劲在脚掌,捭劲在脚面外侧,跺劲在全脚(但分前后,前把劲在足踵里侧,后把劲在足尖里侧),套是将脚进在对方的腿部外侧。
衬是将脚进在对方的腿部里侧(有人称之为插,虽然同样可以表明前进,但不如衬字更为恰当,因陈式进腿要求贴住对方腿部。插则可能离的尺寸不准)。
八法中的前六法,都先用手法制住对方的双手,而后区别使用踢蹬等法。这样做较为保险,不致被对方以手接脚而被掀倒。但使用脚的六法都应先收提膝部,再发足劲,而且膝部总是略留余地,不完全展开。
踢可以高齐下颏,蹬则仅齐膝胯。而且凡发腿脚的动作,实脚必须踏稳,裆必松塌,身体略向前斜,作出向心状态,以免足部发劲后被对方反作用力顶回。
手法
陈式的肘法也有数种,如顺拦、拗拦、连环等法,发肘的方向和步的方向一致的为顺拦(陈式各书均为顺鸾、拗鸾,鸾”字对这个着法没有什么意义,“鸾”乃“拦”字之误。
因肘法是截拦对方劲路而发的,故我改为顺拦、拗拦);和步的方向相反的为拗拦。二路手肘式(原名兽头式),两手互发而两肘向后互发,故称为连环肘。
但应注意,陈式发肘都是步法进到一定步位,双方身体已经接近才因敌而发。所以顺拦的肘用逆缠发劲,手心正对心口,肘尖略出肋部;拗拦肘则系左引右发,用顺缠下塌外碾的劲,肘虽离胸数寸,手仍不超过胸前。
陈式靠法亦分数种:有肩靠、胯靠、臀靠、膝靠。肩胯靠均于步法进到对方腿部内或外方,躯干十分接近时,足尖一踏,即行发劲。方向是偏于左右两侧的,身体在发劲时,只作左右旋转,不许以身找人。
臀靠向下塌裆劲以压对方腿部,如穿地龙第二动作是解决背后有人搂住腰部的着法。膝靠是正面进膝攻对方裆部的着法。陈师也经常嘱咐,这是与生命攸关之法,不许随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