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简述陈式太极拳的发劲特点

都知道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流派中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它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所在。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陈式太极拳发劲的特点。相信大家通过本文会有所学习,在实践训练中可以得到运用和提高。

陈式太极拳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它的特点,从中来分析相关的动作要领和内在要求。

一、两袖生风,劈啪作响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显然,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该慢则慢,该快则快,否则就做不到“急应”和“缓随”。

现在风靡全国的杨式太极拳,以架子轻慢圆柔、中正安舒为主要练习形式,其他各家的太极拳大多也是这种情况。

这一点,陈式太极拳和它们有着一定的区别。

两袖生风,劈啪作响

太极拳多数流派有快速度练习,有些杨式太极拳传人不承认曾经有杨氏太极长拳的存在,成书于杨澄甫在世的《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更有专门章节论述“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拳长拳动作名称”。

而在陈式太极拳一路里仍保留着发劲的拳式,二路拳发劲更是拳拳不断,势如鸣鞭燃炮,声声不绝。

沈寿先生在《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一书中,也谈到杨氏拳“快太极”的练习方法,“据传杨澄甫先生生前单练野马分鬃式发劲时,两袖生风,劈啪作响。可想见其速度之快和内劲之充盈非同一般。”本文谈谈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太极拳带有普遍性意义。

所以,其实太极拳流派之间的学习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某些地方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二、快速、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

就显现于人体的肩、臂、肘、手等部位的发劲而言,陈氏一路拳发劲有掩手肱捶、指裆捶、护胸捶、青龙出水等。其中掩手肱捶出现的频率高,如果能打好这一式,其它有关陈氏拳的发劲动作就不难掌握。

陈氏拳的发劲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修炼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短时间内不可能掌握,用不正确的练习方法又容易形成弊病。

初学者好以杨氏拳的练法,从头至尾都不要发劲,这种方法也适合中老年陈式太极拳爱好者。

每见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在演练42式竞赛套路中的掩手肱捶时,用力部位仅显现于手、腕,非常蹩脚勉强,都是因为发劲部位和方法不正确所致,这样就不如藏拙,以不发劲为好。

练好掩手肱捶的发劲,首先要从拳理上明白太极拳的发劲原理。

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说:“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这是指太极拳发劲时劲路而言。

陈氏拳发劲讲究松、活、弹、抖,特别是抖劲,陈照奎曾形象地将这样的发劲方法,比喻为北方农村的牲畜干完活,卸去身上的挽具后在地上打滚,起身后霎时间用劲猛地一抖。

事实上是用了全身之力,陈氏拳的发劲惊炸之势就很像这种情况。

对于这样的发劲方法,《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太极拳的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量。

抖劲的特点是快速,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功夫纯粹的,手、臂、肘、肩、背、胸、腰、胯、腿都可发出抖劲。

这种抖劲是从腰裆劲的迅速一转而发出的。”“太极拳内劲的来源,确切地说,也可说是从腰裆而来的。”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