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如何练孙式太极的三大关系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孙式太极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统而言之,一阴一阳而已。阴阳相济(互济、交济、互根、互孕、对称、平衡等)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孙式太极拳的一系挒运动、乃至一些细微的动作之中。

为此,打好这套拳的关键,即在于如何把握住这一系挒的阴阳之间的微妙关系。先师陈照奎先生传拳,特别是在分析孙式太极拳的劲路时,处处都涉及阴阳关系。

一、上下关系

上下关系,主要体现轻沉兼备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从整体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绝对不许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为了稳定重心,维护平衡。

例如“金刚捣碓”动作一,双手螺旋上提,而胸腰螺旋下沉,屈膝塌腰。同一支手臂,手腕上升、而手指、大臂、肘关节则下沉。“金刚捣碓”动作五,右拳右膝上提,而左手、左腿下沉。

“金鸡独立”势,右手上托,右膝上提,而左手下按,左腿再屈,重心再下沉。如此等等,都是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轻沉兼备。即便是有些动作四肢皆上升,双脚腾空,而躯体部分,特别是腰裆部,仍要求相对下沉(如二路“搬拦肘”式动作一)。

打拳的整个过程中,对刻都要注意,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便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也要坚持轻沉兼备,如许多扬指坐腕(舒指塌腕)动作中,也是要求有轻有沉,有上有下;手指上扬,掌根下塌。

c

从内气、内劲看,也往往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对拉拔长,上下对称,升沉统一。从技击上看,则要求上下相随,上惊下取,上引下击;甚至是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但支撑躯体的一条腿仍要屈膝下沉,以稳定重心(如“金刚捣碓”动作五)。

因此,打拳切忌有上无下(飘),有下无上(失去领劲)等病。时刻注意做到上盘轻灵,下盘沉稳;四肢轻灵,腰下沉等等规律的要求。

二、内外关系

内外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其中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

正如《内经·阴阳应外互济、互用。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与动作相济,内呼吸(丹田)与外呼吸(肺部)相济,做到内气、内劲与外形动作相协调,顺遂,内气的周天开合与肢体的动作开合要一致,切忌内动外不动或外动内不动。

内外关系,还有一个意与形的关系。有的拳种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而陈式孙式太极拳则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备,要求意、气、力、精、气、神高度统一。

从更高的境界要求,孙式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炼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因此,打拳时还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精、气、神完美统一。

三、左右关系

“拳者,权也。”(陈鑫),打拳过程中要使自己身体象一台秤,随时保持左右平衡。其方法就是“左发右塌,右发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

凡是右手臂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须偏左;左手臂发下沉采劲时,则重心必偏右。左手往前发劲,右时要后称;右手向前发劲,左时必然后称(如“掩手肱捶”后发劲)。

双手同时向右发劲(如“六封四闭”动作三),左臀必须下沉;双手同时向左发劲时,右臀必然下沉(如“第二金刚捣稚”动作二)。总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以随时维持自身平衡。

切忌一头沉,跟头棍;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摇摆。此外,在左右关系中,还有一个左右与中间关系问题。即不论向左向右运劲、发劲、都要保证不失中,保持中盘中正安舒,维护“大本营”的稳定。

象下棋一样,老帅不能轻易离位,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只在中线(胸前、腹前、眼前,或两膝前中线),就是为了不失中。

再次,发劲时还有左右一体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发劲,左拳(肘)必然向左后称劲,这时开胸合背,左称之劲通过脊背传导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发劲整体若一(如“掩手肱捶”动作五)。象大论篇》所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四、前后关系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前发后塌,逢前必后。同样,后退之中必有前进(如“倒卷肱”,二路之退步“兽头势”)。做到退中有进,前后兼顾。

一般后退之步要以脚顿地发劲(劲传导至前手),又是一个前后一体,即后撤顿步所发之劲力(反弹力)与前手发劲既对称又合一。同时,后撤之脚还可以套击、扣套敌人之前腿。

这样,一退一进,边退边进,下退上击,后退之中有前击,又是一个“前后相济”。又如“左冲、右冲”势,有前有后,八面支撑,以保持重心稳定,自身平衡。

因此,打拳切忌前俯后仰,切忌弯腰、挺胸、蹶臀、跪膝(膝盖超出脚尖)。打拳还讲求“耳听身后”,也是为了打前防后,前后兼顾。

1/1页
太极拳视频孙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