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 如何学吴式太极的方方面面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怡情养性。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众多流派中很受大家欢迎的一派。要说吴式太极拳的精髓,那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吴式太极拳的方方面面。
对于“点”的含义与追求
在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时候,有要求在下腰的时候,腿必须是认真端着的。
“端”即力之始,“的”是力之末。也就是着力点和落实点,“点对点劲发焉。”
“发落点对必成功。”吴式太极拳很重视“点”的发劲锻炼;将全身放松,而将力量集中在与对方接触处,发动攻势,其威力无比,而又神乎其神,是吴式太极拳绝妙、神奇的击打对方的精奥拳艺之一。
在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时候,找到吴式太极拳练习的点很容易,但是对着点发劲却是很难的。
也是老师要求我们“把工夫练在身上”的意思。一要喂手,二要钻研,三要实践。初练时多以手臂接触为点。精练后,手、肘、肩、背、胯、膝等处处可施。
充分发挥“顺”的优势
吴式太极拳的顺势发人,是以势顺、气顺、劲顺而发动的攻势。利用借力、和力、小力变大力的技巧。因其以“内三合”为主导,要求内气鼓荡,心神内敛,得机得势时发出的力量,有如摧枯拉朽。如顺鸾肘,顺步挤、按等。
“引进落空和即出。”就是利用对方击打的惯力,顺其力,再加上自己的一把小力,而把对方远掷。
什么是“曲中求直”呢?
它是顺着圆弧,利用旋动中的离心力,发出的直线进击,力量变大,逆着方向,力量就会抵化。
此外沾、粘、连、随的“随”;舍己从人的“从。”都有顺随,顺从的含意,因为利用顺,才不是绝对的被动,才不是被对方强掣、硬拽,看似随,从,却带有主动。
角度与方向
太极八法和其他太极招数的施用,都是合理的运用了角度和方向,所以吴式太极拳的身形、步法的变换、转折,进退的正确与否;以及幅度的大小,进退的尺度,在技击中占有决定性作用。
前辈大师们,多年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中在得横”在与人周旋而转动身躯,主要是找对方的横面,得到对方的横面,就有了机会,就有了一半的成功。
“实在必冲”如果得机得势,就要毫不犹豫的冲去,冲时进步、跟步、插步等步法,是协调配合,必不可少的。
“专注一方”要求我们对准目标进击时,要精,气,神专注一方的向前发出,如思想,眼神不集中,或拐弯抹角就减低了力度。
“侧向竖击”把自己的身形,自然调整成上身与后腿成一直线,斜形向前发力。 “太极八法”无一不是身形交换,进退的步法,争取有利的方位,而施展的招数。
习惯与心理
吴式太极拳的拳艺技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规律,有些恰恰相反,所以能丢掉自然习惯,熟练掌握练就的技巧反射本能。确非易事。
例:“舍己从人”多有遇小力,还能从人。与大力时反不能从人。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力气,造成与人较力,至少也有顶的现象。
“一动无不动”是全身配合,势势贯穿,侍机应变的法则,但多见一处受制,全身失灵。不能临场发挥。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是一个蓄而后发的击打过程,保持间架,以圆为主的拳艺。而不是直来直去的打法。又多不能适从。
“力由脊发”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这样发出的力量“整”。不是一拳一臂之力。掌握这种“整”劲,必须摒弃局部发力的习惯。
“快慢相间”在快与慢的关系上,在人们的心理与习惯上,可以说影响深。因为手快打手慢与力大克力小相同,是存在着的现实。吴式太极拳就要打破这个常规习惯。同时在心理上要有高度修养。
吴式太极拳也不是不讲快,但决不妄动,“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前辈大师发人:“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不玄。”这种快是从慢中磨炼出来的真快。所以平时锻炼一定培养心静、气敛,不急不燥的心情,遇乱不慌,遇险不惊,泰然自若的风格。临阵自会显出太极的真味道来。
惊弹抖发
弹抖劲是整体的爆发力,松活、沉肩,转腰是产生弹抖力的三要素,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把全身力量集中在一个部位,松肩、松腰力由脊发,有如弹簧压紧突然松开放出,其劲短而骤,瞬息,对方已远掷,使人防不胜防。所以弹抖劲也是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绝妙发力形势之一。
“腰松肩不松,弹抖力不成。”只是说明外形运动的重点,更主要的是以“内气”作原动力。以意行气,气与力合,方能达其妙境,因其力猛烈异常,要善于运用,慎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