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气功的三大要素
很多人认为陈式太极拳的养生价值是通过武术运动的体育锻炼而实现的。
其实无论从陈式太极拳的经典著作还是从历代陈式太极拳宗师的实践来看,陈式太极拳首先是养生气功,武术技击必须通过练习内气才能得到提高。
气功有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分别是调心、调息、调身。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呼吸锻炼,意念锻炼,体势锻炼,达到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陈式太极拳的修炼方法完全符合气功三要素。
第一,调心
《太极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身”,我们在陈鑫《太极拳图说》中太极拳卷一的无极象图写到: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双手下垂,身桩端庄,两足并齐,心中无一物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而后接着又在下篇太极象图中再次提到:言此初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给学生讲述打拳开始就要学会如何调心,一上场就要进入一种安静的气功态,以后的章节更多的提到调心的重要性,例如:“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而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还有,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圈转,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圈转;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
吾故曰:心为一身主宰。”都是要求练拳时要注意调心。《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身”意思是:在意识清净的情况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和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只有内气充沛,太极动作才能矫健。
现在医学认为心静能使大脑皮质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脏器更好的协调工作,打破慢性病的兴奋灶,促使慢性病康复。
第二,调息
息指气息,呼吸的意思。调息就是指练拳时学会运用气息来锻炼身体。太极拳锻炼的是腹式呼吸。人类只有在胎儿和婴儿时期以腹式呼吸为主,从学走路起,就改变为局部胸式呼吸为主了。
由于呼吸方式的改变,大部分肺叶细胞长期闲置不用,失去其活性,使肺活量变小,从而影响人类的寿命及潜能的发挥。寿命长的动物,大多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如龟、蛇。
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静止,惟以意思运行。
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状态下,呼吸柔和细缓,与全身运动协调。太极拳要求“宽胸实腹,意注丹田”,这种呼吸在生理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腹式呼吸需要舌尖要轻轻顶住上腭。在这种方式下肺活量能加大,呼吸却变得轻缓。
它能带动腹部和盆腔内脏的运动,通过腹腔和盆腔压力的改变,使血液回流加速,脏器活动变得活跃,从而改善消化、造血、生殖泌尿、内分泌及淋巴系统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加免疫力,加速毒素的排出,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陈正雷老师在上课时说:“要把调息和动作的配合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慢慢能体会到内脏蠕动的感觉”,这种内脏蠕动的感觉其实就是腹式呼吸锻炼的结果。
第三,调身
即调整身形。无论是在动功的形体引动,还是在静功的卧功、坐功以及站桩中,调身都是不可偏废的功课,是气功的要旨,气功的调身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调整。
调身就是调整筋、膜、骨、肉等之间的相对运动。人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形成了不利于气血流通的错误姿势,导致了身形的偏颇,克服这一偏颇才能使人健康。
主动调身的过程是运用意识与自己的身形和动作结合起来的过程,可促进人体内的气血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有利于精神的安静和真气的生长,能使全身各部分变得灵活,使神经系统对人体机能的控制和调整变得更为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