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浅谈陈氏太极拳中单刀的用法精髓
二、懂劲
这里谈的懂劲,其实在上面用身体处理对方的力点时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在此基础上,要做的是,在与对方相接触的一瞬间,必须通过听劲功夫,知道并把握住对方的身体重心及其移动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为发人于丈外。
三、要做到化发结合,同化同发
许多人在实战中常常感到,我破对方的招后再去打对方时,对方却又变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无发人之机。其实,这中间的秘诀在于没有把握住化发结合。
陈式太极拳注重缠丝劲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听劲和八法的运用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
太极中,从来都是阴阳共存,而没有先阴后阳或先阳后阴之说。要做到化发结合,其诀在于“遇力成桩”。而桩必须是活桩,一虚一实,实腿承力,虚腿调整重心并及时根据对方重心之运动而进桩摧力。
也就是说,在承、化对方发来之力的同时,桩就要动起来,或进桩掤挤采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劲,或绕步而走,施之以摆、扫、挒、扭等劲。总之,必须化发同时,以桩摧力。
四、实战中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1、如何认识对方力量的大小
对方力量再大,只有作用到自己身上才算,在未作用到自己身上之前,没有大小之惧,故无大小之说。
2、如何认识对方速度之快慢
对方加快速度,其目的无非是打破的的防御节奏而混水摸鱼。我如果随人之动而进退伸缩,急则急应,缓则缓随。
3、如何做到“急则急应,缓则缓随”
此问看似在于身体素质之比较,实为发力技巧之高下。其诀在于要善发直发劲。无论手足,在无需力距、运劲、周旋的情况下能够随时发出力量者为太极!
5、如何承力化力
承力化力不是臂上的功夫,而是身上的功夫。要做到承力化力,非仅靠推手所能达到。必须以身试力,既试猛力,也试快力,直到周身无处不能承力,无处不能化力而功成。
太极混沌,大道至易。拳者,武也,失之于武则为舞,失之于巧则无拳。如若后辈不懂战,休言太极愧祖先。先父曾言如是,我辈当奋勇而习之揣之摩之领会之。
陈式小架太极拳的特点
1、身法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岔、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2、手法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向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贯母、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3、步法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裆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圆裆);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可见,陈式小架的步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自然会有所提高。
4、“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
5、眼法
“神送前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随手晃动。
6、劲法
“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
结语:太极拳的单刀练习是长期的训练,但是太极拳的基础是练习单刀、双刀的基础,因此,扎实的基本功才是重要的。练习太极拳不要一味的注重姿势的摆设,而要注重意境追求。另外要注重内外结合,保持好协调性,太极拳的练习是个长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