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练陈式太极要注意虚实开合
先后
或称“往复关系”。《拳论》有云:“往复有折叠”折叠者,即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发先蓄;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
技击中的“声东击西”,先化后发,先引后击,“引进落空合即出”等要领,都是这种往复折叠劲的运用。
所以,陈式太极拳架中许多动作的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进,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尤其发劲之后,必须有一个“接劲”,接劲实质上就是这种欲左先右的折叠劲。
例如“懒扎衣”结束之后,接“六封四闭”,右手一定先向右掤一下之后再向里收。“前螳”接“第二斜行”,也是右手先向外掤一下再走下弧里收。
其技击含义就是“欲要先给”,先给对方一点掤劲,从而加大对方向外的反弹劲,以便更有利于“引进落空”。“兵不厌诈”,就是这种先后关系在拳法上的体现。
拳法中还有“后发先至”一说,如何解释?我认为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不主动进攻别人,我处于应击者的地位,但一旦对方出手,与我交手,我即神速击之;二是我不先发劲,让对方先发劲,我对来力先引化之,化其实,探其虚,即先沾连粘随,从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然后快速击其要害,破其根节而取胜,故“后发先至”还含有“后发先胜”之意。
虚实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二是它的重心总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圆形的,四是它上虚下实、上轻下沉。
人,却有两只脚,如何掌握这种“不倒翁”的本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虚实互换,虚实互根,并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沉稳),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又称为随遇平衡)。
那么全身在复杂的运动中,各个部位,特别是四肢,如何和谐地相互配合,来达到这种平衡?
这里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整套陈式太极拳在行功过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两脚在虚实倒换中以维持身体平衡。
陈式太极拳两脚虚实比例一般是四六开,也有三七、二八开的动作(如虚步、仆步等)。发劲时,发劲之足为实,另一足为虚(与重心虚实是两码事)。
上肢发劲与下肢配合问题,按陈照奎老师教拳,左手向前们下,或向下发劲,左脚必然为虚。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发劲,则左脚也可以是实。这与那种强调“凡左手发劲左足必虚,的机械虚多论大不相同。
开合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
①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
②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白鹤亮翅”定势)双臂展开而两足相合、足合而膝档开,两臂开而两手相合。而且先是两手虎口相合,后又变作两手掌根相合。
又如“初收”动作一,两手相合(上搓劲),而两肘却要掤开(为加大搓合劲)。“懒扎衣”动作三,则是上合下开,总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③掌握处处都有一个开合,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就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如大小鱼际合,拇指与小指合等等;④要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从而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陈照奎老师讲:“推手时谁能合谁能赢。”他不仅要求手与手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时左肘与右膝合,右肘与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劲合到一个着力点上,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
开也是为了合,欲发劲,必先求劲合。“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强调一个合字。
刚柔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刚柔相济的劲力,是整体性的(刚与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轻沉兼备的一种弹性劲。
不论劲大、劲小,不论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其劲力都是刚柔交济,即陈鑫所云“五阴五阳称妙手”。陈式太极拳的“掤”劲即是这种刚柔相济劲的总概括。
掤字,有向外支撑,膨胀之意,如气球、轮胎、弹簧、钟表发条等等,都是这种掤劲的形象化。《拳论》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这个含义。
又例如农民赶牲口的鞭子,鞭杆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发抽打劲力时,则是非常有力的非刚非柔、又刚又柔的弹性劲。
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